在身體表面,龍族防御與適應性器官非常很發達――龍族的體溫一般在39~44攝氏度,雖然包括龍族在內的混合基生物幾乎都沒有毛發。但龍族的表皮與鱗片有一定的防火防寒功能,表皮細胞會產生含β角蛋白和有機硅質層的角質層,不僅更堅韌,而且由于含有大量硅氧鍵,可以在―60c~250c間保持穩定,保證龍在寒冷的高空或在冰冷的海水里不會失溫,噴火時也不會輕易因溫度受傷。
龍鱗則由硅主細胞合成,脊背最硬處硬度可達88,越往腹部鱗片越柔軟,鱗片的表層質感類似橡膠。由于其二氧化硅含量很高,單片鱗片最高能夠耐受-900~850c的溫度,而硬鱗在龍身上層疊形成的硬鱗群平均能抵御住極限低溫―80c與極限高溫750c半分鐘左右。軟鱗群平均能抵抗住極限低溫―40c與極限高溫200c半分鐘左右。
同時,因為龍的表皮和鱗片有大量混合的硅硅鍵碳碳鍵以及碳硅鍵,其耐腐蝕也非常強。在二十世紀中期甚至有國家用龍鱗作為航天材料。
龍在生長過程中不會像蛇與蜥蜴一樣褪皮,但會不斷褪鱗。健康龍褪鱗沒有集中期,隨著龍的生長以及鱗片的衰老損傷龍每天都會褪下來或多或少的鱗。幼龍時期由于生長發育快褪鱗速度也最快,成年后逐漸減少并趨于穩定,而到了老年階段褪鱗量先是會大大減少,隨后老年龍有可能直接去世,也有可能會在短時間快速脫落鱗片,這時脫落的鱗片一般就不會有新鱗片代替了,老年龍的壽命也就即將走到盡頭。
當然只有這些內在的保障還不足以讓龍登上混合基生物食物鏈頂端。作為獵食者對外界的感官同樣重要。
感官方面,龍族以出色的聽力與視力聞名。視力方面,龍眼中有極為豐富的硒元素,每個眼球都有兩個中央凹,部分視錐細胞末端有用于增強藍色與其他顏色對比度的綠、黃、橙、紅和透明油滴。眼后房還有辨別陰影,減少強光傷害的櫛膜。
龍的眼球可以靈活轉動,視野范圍能達到320-340度,而且瞳孔和貓科動物相似,在低光黑暗下也有一定視物能力。在理想條件下龍能看清3000米外的小中型獵物。
龍族擁有三層眼瞼保護眼睛,其中的第三眼瞼――瞬膜能夠幫助龍族在不失去視野的情況下潤濕眼球以及隔絕外部刺激,確保龍族無論是在飛行時直視太陽還是在潛水中觸及海水都能正常視物。
飛行時龍不僅擁有前庭反射,而且頭部和脖頸處也有一定的生物防抖能力,保證龍進行大幅度高速運動時有盡可能清晰度視野。
當然如此優秀的眼睛也不是完全沒有缺點,海龍的水下視力并不出色,為了彌補水下視力的不足海龍需要用吻部的兩條口須用來探測水流變動。另外過于精密的龍眼也很容易病變,為了抵抗病菌感染龍的淚腺中會儲存一些硅代謝產生的毒素,用有毒的眼淚消殺眼部病菌。但在醫學不發達的時期還是有超過一半的龍會在中老年患上眼病,更是有三分之一的龍在晚年失明。
聽力方面,龍發達的聽覺能夠與視力相互配合。他們的外耳在頭角下方,結構上融合了哺乳動物的特征――耳翼細而尖,成筒狀。耳肌有較大的轉動角度。中耳可以放大外耳傳來的聲音。內耳則負責感受,分辨聲音的頻率、音色和音響的強弱。可以聽見30赫茲到赫茲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