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現在的技術如果想用計算機重演當年的進化路徑至少需要幾百年。科學家只知道那時一場進化的豪賭正在這片土地上進行,即使錯一步,也會將一個物種置于萬劫不復之地。
一批批生命降臨,一批批生命離開。失敗者們被無情的淘汰,成功者們則不斷完善著自己。終于,在一代代失敗品的枯骨上,兩種生命形態找到了共生繁榮的方向。
這片土地上慢慢形成了自己穩定的生態系統。這片土地上的幸存下來的生物都多多少少都發生了一些變化,而且越是高級的捕食者融合吸收以及改組的基因片段越多,異變也更明顯。
最后雖然不穩定的異變功能隨著環境的相容逐漸減弱最終退化。但這些碳硅混合生物依然保留了改變自己基因表達的潛能。根據科學家的實驗,現今的碳硅混合微生物在特定刺激與引導下仍可激化其融合能力以提高環境適應性,而大型生物理論上也可以通過某些方式重新激活這種能力。
這片土地上的生命漸漸步入正軌,經過無數次的融合,適應與進化,它們不僅穩定了碳硅混合生物在食物鏈中的地位,而且慢慢形成了能與地球其他生態體系相容的大生態環境。碳基和硅基混合的生態圈成為了這個星球乃至整個宇宙的奇跡。
但當碳硅混合生物準備沖出搖籃改變世界時卻發現它們腳下曾經為他們提供庇護與支持的土地成了他們難以逾越的屏障,霧緣如同一道高大的城墻將他們封鎖其內。
外面的世界又發生過無數次災變與復興,無數物種滅絕,又有無數生物崛起。而這片土地上的生物卻以奇跡般的適應性度過一個又一個難關。
在霧緣內部,一個全新的物種成為了這片地區的統治者,那就是碳硅結合化后代恐龍與翼龍的后代,即今日龍族的祖先。
針對龍族的研究從古至今經歷了神創學,龍族解剖學,混合基生物學。雖然總體上在進步,但每一時期學派內部都是矛盾重重。直到二十一世紀中葉地外生理學問世科學界才在被后世稱為龍族生理學之母的阿維拉博士和她的團隊的帶領下將龍族科學研究引入正軌。
龍族分為亞龍和真龍,二者的祖先在進化中相互融合,最終演化出了現在的龍群。
碳硅混合基生物的分類很復雜,長期沒有統一的模式,若按照人類與龍族科學家普遍承認的以原始主基因載體為對象的“阿維拉模式”分類,亞龍屬于混合界,脊索動物們,脊椎動物亞們,爬行綱,蜥形亞綱,翼龍目,翼手龍亞目,蝠翼下目,單胛科,外息亞科,亞龍屬,亞龍種。
亞龍族在龍族中數量較少,但卻是最早進化出飛龍結構的生物。他們由遠古翼龍為主基因載體進化而來。后通過捕食獲得了遠古翔獸的基因,完善了更為靈活有力的的飛行器官擁有較強的飛行能力。他們有兩只后足,足上四趾,三趾向前,一趾向后。向后的那一趾平時貼合在腳踝處,便于行走,在抓握時可以與前三趾配合。雙翼,翼上有翼足,翼足有四趾。頭部有微微彎曲的頭角,吻部較為細長,脖頸前部有扇膜,背上有短脊刺。尾細而長,末端有少許尾刺。全身有鱗片包裹,背部最堅硬,體側次之,腹部為軟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