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種種原因之下,準備進攻北海的大軍最終變成了一隊帶有冊封詔書的使團。
自此,約庫爾在霧緣的統治有了合法性,霧緣的性質也從挪威領土變成了明臣暗雄的挪威蕃屬。
約庫爾獲封后封威烈武為龍公,進一步確立了威姓氏族在西霧緣統治的合法性。接著強推卡羅語為霧緣官方文字語;將泰西儒學作為官方治理方針思想;改西霧緣為靖州府并開始以西靖君自稱。
西靖君,即平定西方的君子。當然,其也可以解釋為西部靖州君主的意思。至于約庫爾的真正意圖究竟是哪一個,就有待商榷了。
在中央,約庫爾和威烈武開設政事堂與各地果狄共同議政,下游設置“工、兵、禮、吏、戶、刑”六部作為執行機構。官員的權力不再來自爵位而是以品級,分左右文武九品十八階。
在地方約庫爾和威烈武除了將原南北政區哈拉爾二世時期分封的果狄的封地部分歸還外,對于新征服的地區他們沒有重新分封,而是將原維費部劃為定南府,自己的哈雷克部稱為嘉寧府。府下其劃為幾個郡,郡下設縣。府郡官員均由州府任命,任期一般為五年。
為了便于管理戰后流民與外來難民,約庫爾和威烈武在非果狄封地區開始全面進行土地丈量與人口統計,安置百姓分配戶口。
時任戶部尚書張廣宇將靖州戶口分為成編戶與非編戶兩大部分,其中非編戶為“賤戶”,包括樂戶,雜戶,佃戶,工戶,外來獵戶等。編戶為正常戶口,主要分為商戶,民戶,弗格獵戶,漁戶,匠戶和軍戶等。不論編戶還是非編戶,均為世襲制,唯有軍功能改變身份。
公元1078年約庫爾去世,謚號靖始君,葬于永陵。世子貢納爾即位,與威烈武共同治理靖州直到1082年威烈武大行為止。
威烈武謚號靖高公,葬于長陵。其龍儲威仁川即位,與貢納爾共同開創了靖州第一次治世。
貢納爾和威仁川正式招安了泰西書院,將其官方化,改稱泰西學宮,資助胡宗敬東渡取典。同時開始在霧緣各地開設官方分校――癢序,癢開在府中,稱為府癢或者官癢。序設置在縣,稱為縣序或者官序。負責為霧緣輸送臣才。同時也鼓勵民間開辦儒學學院。這些書院學生不能直接為官,需要參加科舉考試,每年一次,分文武雜三科,分別為靖庭選拔文臣,武將與匠才。
同時為了提高霧緣的生產力,貢納爾和威仁川大力推廣土豆玉米棉花等作物的種植,還把泰西學宮整理的生產資料《靖府工術》也印刷抄錄到各處,開設術院教授農耕、手工業技能,不僅不需要收費,入學情況還是地方官員考核項目之一。
有了人才龍才來源與先進生產力,貢納爾和威仁川開始更徹底的改革,公元1091年他們把中央六部外仍保留部落聯盟形式的各機構按宋人的指導整合為一臺十寺五監。置議政院取代政事堂主持軍政大事,議政院成員由舊果狄和科舉選拔上來的官員共同擔任。
軍事方面雖然貢納爾和威仁川在位時期是靖州相對和平,戰爭最少的一個時期,但二位君主并沒有放松對軍隊的建設。
貢納爾和威仁川的改革主要針對軍功與軍戶,其中他們將軍戶細分為人戶與龍戶兩大類,和其他戶籍一樣均采用世襲制。
人戶下主要分陸戶、水戶、空戶三大戶籍類型。
陸戶服役時的安排與士兵的家境與地位有一定關系。如果家里面能提供馬匹,那該士兵就很有可能成為騎兵,如果沒有,那就只能聽從軍隊安排,比如斥候、弓兵、弩兵、矛兵、銃兵、槍兵、炮兵等。
水戶一般是沿河沿海軍戶,他們會定期進行軍事訓練,并負責本地河海防衛。也正是在這一時期貢納爾建立了西靖第一支編制海軍――與東陸的線列戰術不同,西靖的海軍更傾向于使用集火戰術。海軍四艘輔船和一艘號艦為一哨,輔船長官為船曹,號艦長官為總哨。兩個哨為一編,編的長官為總旗。一支艦隊一般由3~5編組成,由主帥統領。
空戶自然會加入空軍,空軍主要分天翼兵和翼騎兵。天翼兵是獨立飛龍為主的空軍單位。翼騎兵是龍騎單位,軍官依然大都世襲,稱龍騎士,屬于軍事貴族階級,和所屬騎龍家族多有聯盟關系。空戶則是普通翼騎兵士兵。這些龍與騎士在服役期前幾乎都不認識,平時也不生活在一起,只有訓練和征戰時見面。他們一般被稱為龍騎兵。
龍戶主要分為翼戶與騎戶,即天翼兵和龍騎兵。
龍騎兵的騎士與戰龍的組合并不十分固定,以便在戰時人或龍任何一方出現意外,另一方能夠迅速恢復戰斗力。這樣雖然降低了空軍單兵作戰能力。但所屬單位的總體戰斗力基本不會受太大影響。
而輪換制度又與靖州空軍編制有關――靖州空軍戰隊一般分隊,行和旅。隊級長官為隊正,為一對龍騎兵。管八名天翼兵和兩對龍騎兵。行級長官為行率,為一對龍騎士,管理五隊。旅級長官為旅帥,管兩名行率。
輪換就是在行級單位內進行,服役但非征戰時每一個月換一次,五個隊的人類騎兵與龍騎兵相互之間輪換。當然也不是隨機互換,每名騎兵對應五條龍,每條龍對應五名騎兵。而且輪換當然也不是所有單位同時輪換,旅級單位下兩個中隊交替進行輪換,第一個行內部進行一次輪換后另一個行往往會隔半個月再進行內部輪換。戰時輪換制度則靈活多變,由將領,監軍使等高層統籌安排,一切以取勝為主。
1100年,貢納爾去世,謚號靖文君,葬于孝陵。1112年,威仁川去世,謚號靖明君,葬于德陵。他們統治時期被稱為文明治世。
靖文君的兒子古佛斯即位后,與冰島的沖突漸漸升級,有了前輩留下來的遺產。古佛斯開始進一步強軍興邦,到了1112年威仁川大行。龍儲威子攸即位后,古佛斯和威子攸甚至多次親征冰島。
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地方的管理,古佛斯和威子攸在定南府西和嘉寧府東設置安東與安西兩道,道與府平級,由節度使治理,節度使則由宗室大君擔任。
安東道和安西道的設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防御南方的冰島和東方的東陸。但這種防御總是被動的,僅僅有盾還不夠,身處兵家必爭之地的靖朝必須要有矛。
為了讓靖朝之矛更加趁手更加鋒利,古佛斯和威子攸再一次對靖州原先的兵制進行了整改完善。在這之前靖州的軍隊主要有分為世襲軍事貴族與征召兵,古佛斯將軍事貴族階級從兵部分離出來設置樞密院管理,樞密院下轄十六衛――即守護靖府宗廟財產的左右御衛,左右孝陵衛;守護首府的門庭衛左右翼林衛,左右盛騎衛,左右執金衛,左右坤鑾衛;守護靖君龍公及其家眷的左右金鱗衛和殿前衛。
十六衛士兵也被稱為衛兵,其兵源主要來自全國各地的旗所,這些旗所由靖庭劃分,與縣級行政單位平級,居住其中的居民基本是弗格獵戶,也就是舊部落時期勇士戰士們的后代。
據仇貴平考證,在古佛斯和威子攸統治時期靖州旗所大都在這嘉寧定南兩府周邊。北府嘉寧府為首府,下有八旗所,勇兵軍戶四萬戶。南府定南府為陪府,有六旗所,勇兵軍戶兩萬八千戶。
旗所里的獵戶不用交稅,有世襲田產,但需要按要求自備武器,定期訓練終身服兵役,以及養護生產部分公有武器裝備。是弗格人漁獵時期軍制于今的延續。
樞密院名義上還掌管蕃兵,蕃兵是地方貴族的私人組建的武裝,其雖然忠于地方貴族,但必須接受樞密院的監督,州官府會派遣監督官員,定期匯報各蕃兵軍隊情況。而且州府若有征召,地方貴族有義務領蕃兵響應。
原征召兵現為衙軍,屬于兵部,內可與衛軍共守靖土,外可征戰四方開疆拓土。主要分有衙兵與義兵兩種。
衙兵大都在郡級或縣級行政單位中服役,實行屯田制和軍戶制,最早是靖文君為了安置投奔靖州的外來人口和龍口而設。按駐守地區的安全和生產程度實行八分耕種二分衛戎或七分耕種三分衛戎的模式。平時自給自足,維持地方穩定。每個軍戶家庭需保證一人或一龍可隨時服役,另有一人或一龍可充當隨行輔兵民夫。軍械由個人和官府共同負擔,一般兵員負責兵器,官府發放甲胄。但均由個人養護,缺失損壞自行補足。
按照出土的靖州律法,歷史學家們得知編戶中凡人類成年男性與龍族成年雄性甚至特殊時期非孕期雌性都有終身服役的義務。在服役期中,如無征戰,則各地郡兵要輪流到州府服役一到兩年,稱為“府役”或“京役”,由樞密院或兵部分配。其他年每年還要在所在地方軍營服役一到兩個月,稱為“地役”。除此之外這些郡兵還要輪流到邊關戍戎,每次兩周,稱為“邊役”,但距離邊境較遠的地方士兵可以通過交錢免除此役,銀兩多少由所在地與服役地距離決定。
除此“三役”之外,如有征兆,由兵部下發兵符,指派將領領導。戰時或有少量軍餉,戰利品和獎賞也歸士兵私有,且征戰時士兵所屬家庭免稅。累計的軍功也可以用于提升爵位或換取賞賜,戰后仍回原籍。
這一制度雖然提高了當時西靖的國力,但后世史學家對于這一制度的態度一直頗有爭議。不過仇貴平考證發現西靖雖然法定服役時間長,但一般經過幾輪京役后就士兵會被州府默認轉為預備役,不會再召去服府役,攤派的地役和邊役也會越來越少甚至免除。在有征召時州府一般也都是先征召更年輕的士兵。
義兵并不是正式的士兵,主要由非編戶組成,有時囚犯或流民這樣地位底下者也會被強征入其中。一般為人類七戶出一兵,龍族五戶出一兵,軍械自備,平時不脫產,農閑時演習訓練,通常在現有的官軍兵與募兵不足時作補充之用,但同樣可論戰功升遷,甚至可以憑借戰功脫離非編戶這一行列。
除改革舊軍制外古佛斯和威子攸還新創了兩個軍隊――天圣軍和八大營。其中天圣軍前身是靖始君與靖高公起兵前的哈雷克部親衛隊,都是富戶貴胄。在北海內戰中隨始君和高公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靖州府建立后,哈雷克親衛隊吸收將士遺孤與功勛子弟對其進行擴編,并重新分配軍田;文君明公時期改稱元從軍,專職拱衛首府和負責儀仗。而古佛斯和威子攸將其繼續擴編為天圣軍,并劃入樞密院治下。
營兵是完全在實戰中誕生的產物,古佛斯和威子攸之前的靖州軍制思想還是挪威的思想內核,即海陸空三方互不統屬,戰爭往往也不得不分別進行。古佛斯和威子攸發現了這種制度在當時通訊條件下的弊端。為了反攻冰島古佛斯和威子攸重新訓練了四支軍隊――四支軍隊各有所長但同時涉獵海陸空三方。
海陸空同時行動將戰場真正立體化,這要求兵員與將領極高的素質,因此這四支軍隊的兵員與將領均從全國各地的精銳中抽取,外加招募或雇傭外籍精銳士兵。戰后威子攸和古佛斯并未將其解散,而是讓他們在州府周邊駐營,并逐漸將其拆解擴充為八大營,也稱京營、中央軍,隸屬于兵部。
關于八大營的分工有太多史實記載,沒什么爭議。分別是寧海營,泛海營兩個海軍營。其中寧海營為海軍主力,也稱靖州中央水師。泛海營則為以海龍為主的特別突擊部隊。
武云營,神機營是兩個空軍營。其中武云營為主力軍;神機營為空中特種部隊。
鐵血營,驃騎營,千夫營和武威營四個營為陸軍營。其中鐵血營為火器部隊,驃騎營為精銳輕騎部隊,武威營為主力,千夫營為重騎兵。
八大營平時除獨立訓練外也會進行協同演習。一旦投入實戰各營間可靈活融合,快速組成一支強大的軍隊。
作為國家精銳營兵的裝備自然也是最好的,因此營兵兵員多為富戶――士兵不僅需要按要求自備部分武器裝備,而且沒有軍餉。但其家室不僅減稅,還時常發放有糧食,布匹,棉花,木炭等福利。
古佛斯和威子攸統治時期,靖州武德充沛,無人敢敵,為靖州和平發展打下基礎。
1117年,古佛斯去世,謚號靖襄君,葬于茂陵。龍公威子攸于1119年退位為古佛斯守陵,直到1121年去世,謚號靖桓公,葬于原陵。
三代靖君龍公為靖州創造了一個相對安定的外部條件。古佛斯之子西古德和威子攸的龍儲威士榮即位統治靖州后,開始削弱內部舊貴族勢力,意圖徹底擺脫挪威對靖州政治的影響。
西古德與威士榮先從軍改開始,推行以《榮軍令》為綱領的榮軍政策――主要包括中央開設榮軍院,減稅,提高軍餉。地方劃分住所與田產集中安置在戰爭中負傷殘疾兵員等政策。當然不是所有兵種的待遇都一樣。分九等待遇,而蕃兵被排除在外除外,他們完全不享受任何優待待遇,但州府開始和地方共同負擔一部分他們的軍餉。
在軍改完成后,靖庭強令靖州富家豪族和外戚遷居于靖六陵,配合左右孝陵衛守衛供奉永、長、孝、德、茂、原及其附屬諸陵,建設靖陵城,也稱靖陵縣。
種種舉動終于激起舊貴族集團反抗,面對叛亂西古德與威士榮毫不猶豫的鎮壓。由于靖君-果狄主持的議政院議會制已經崩潰,為了保證不誤戰事,西古德廢議政院,親自選拔了一批官員組成政事處,并讓世子比約恩留守監督。鎮壓勝利后,西古德拆分改組政事處為共治院與尚書臺,后又將尚書臺改為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和共治院一院。
另外趁凱旋余威,西古德和威士榮把靖州貴族封地分成食邑,湯沐邑,封邑三種。
食邑貴族對封地內沒有任何自治權,有時甚至只能遙領,不能就藩,只是榮譽稱號,一般分封給非宗族功臣。
湯沐邑與食邑大體相似,但受封者一般為人類女性或龍族雌性,而且一般為終身制而非世襲制。
封邑是食邑的進階態,當食邑受封者得到“護境符”后,可在封邑中與地方官員共掌掌管民政與軍政之權。以西古德與威士榮在平定叛亂后下達的政令,按照不同等級的護境符從“保境安民”鐵符、“敕令護州”銅符、“忠恭謹善”銀符,到“承制安邦”金符所統私兵的數量從五百到五千不等,獲符者一般是宗室成員和內戰中及時投誠而幸存下來的三位舊果狄。這些兵和將均由靖庭派遣,由封爵與靖庭共同負擔軍費,蕃兵制自此不復存在。
無論哪種爵位,平時封爵都不得擅自出所屬封地,而且要接受靖君特派使的監督。
靖州由部落時期向中央集權時期的轉變此時告一段落,哈拉爾二世加于靖州內部的枷鎖也終于被摘下,霧緣從一個野蠻的邊緣地區變成了一個有能力參與群雄逐鹿的強大勢力,無人敢小瞧。
_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