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各種靈食,則是李家幫忙籌備的,李長空大手一揮,讓他可以先“賒賬”,等什么時候手頭寬裕了再償還。
短時間內確實很難培養出自己的“御廚”,這方面劉玉沒有客氣。
交情嘛,不就是在你幫我、我幫你中建立起來的嗎?
大宴的過程不必細說,應付起這些劉玉輕車熟路,一番吃吃喝喝下來自然是賓主盡歡。
……
演講、大宴過后,就來到了金丹大典的最后一個環節――講解心得。
講解心得并沒有在靈山上舉行,為了不讓參加大典的修士空手而回,講解地點放在了山腳下。
在大典開始之前,山腳就搭建好了講法臺。
按說只是一個新晉金丹沖擊瓶頸的心得,對于老牌金丹而,根本算不上什么。
但奇怪的是,到場的九名金丹長老,這一次居然沒有一人離去。
或許是因為時隔數百年,宗門中再次有六品金丹誕生的緣故。
新晉金丹,在金丹大典上講解一些沖擊瓶頸的心得,算是元陽宗的老傳統了,也是為數不多保留的上古習俗之一。
劉玉身穿玄色華服,長發用發簪插好,在萬眾期待的眼神中,風輕云淡一步步走上講法臺。
走至最高處,他一拂衣擺,來了一個瀟灑的轉身。
面向臺下眾人,盤膝端坐在蒲團上。
漆黑如墨的瞳孔中,閃爍著理性的光澤,劉玉于十丈高臺上俯瞰四周。
微風吹動衣袍發絲,聲音獵獵作響,他眼神卻沒有一絲波動。
一舉一動之間,已然有了宗師風范。
金丹宗師!
過了兩三息,劉玉嘴唇開合,才開始緩緩講述金丹心得。
當他登上講法臺的那一刻,臺下已經是一片寂靜。
上至金丹長老,下至煉氣弟子,皆是屏氣凝神,做好了聆聽的準備。
在法術的加持下,淡然、平靜的聲音,傳遍了廣場每一個角落
。
就算時間過去了數月,但沖擊金丹時的每一個細節,劉玉依然記憶猶新,并且沒有三道齊修,都有著自己的見解。
當然,在講法臺上,自然不可能全部說出來,那等于將自己的弱點暴露。
不過可以結合金丹心得,加上一些自己的心得,有選擇的說一些出來,如此就沒有大礙。
觀眾得到了干貨,自己也完成了任務,實在是雙贏之舉。
在之前七日時間里,劉玉對自己該講一些什么,早就打好了草稿,所以并不會出現停頓的情況。
此時講解起來,完全是一氣呵成,只有換氣的時候才會稍稍停頓。
他的思路是由淺入深,按照沖擊金丹瓶頸的順序,從法力固化這一關開始,到金丹雷劫這一關結束。
一環接著一環,做到環環相扣。
沖擊瓶頸部分講完之后,再講一點火屬性法術修煉的心得,就差不多可以結束了。
隨著平靜淡然的聲音響起,臺下眾人聽得如癡如醉,特別是一些筑基中后期的修士。
感覺收獲了很多東西,又感覺什么都沒有收獲。
不過他們此時不敢胡思亂想,紛紛排除雜念仔細聽著,生怕錯過了精彩的內容。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大日最終隱沒于西山,夜色漸漸籠罩天空與大地。
不知不覺間,已經到了亥時。
“火屬性法術的關鍵,其一便在于利用火屬性的種種特性。”
“比如爆裂特性,我等既要克服其爆裂特性,使得其便于控制,又不能完全祛除使之威能大減。”
“做到這一點,便算登堂入室矣。”
“好了,此次講法到此結束。”
隨著最后話音落下,劉玉的身影從斗法臺上消失不見,再一次出現時,已經在幾位金丹長老身邊。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青陽師叔好高深的火屬性法術造詣。”
“在下是專門來聽金丹心得的,為何聽了幾個時辰,卻好像什么都沒有聽一樣?”
“聽了,又沒聽。”
隨著劉玉退場,臺下弟子開始議論紛紛。
有人收獲匪淺一臉欣喜,向同伴分享著自己的收獲,直呼不虛此行。
有人一無所獲,感覺白白坐了幾個時辰,浪費了修煉時間。
有人好像有收獲,有好像沒有收獲,一時間還沒有回過神來。
但不過有沒有收獲,此次金丹大典到這里都結束了。
在司儀顏開的安排下,一名名修士被送走,廣場上的修士數量開始減少。
“告辭,老夫這就返回青秀峰。”
“青陽師弟留步,不必遠送了。”
“有空可以多來青秀峰走動走動。”
“師弟晉升金丹,還是要返回洞府盡快煉化“金玉環”,快快擁有一定實力才是。”
臨走前,嚴長老語重心長道,似乎話中另有深意。
可不待劉玉追問,此人便騰空而起,化為群山之間的一道遁光,靈壓飛速淡去。
而便宜師尊、徐冷燕、曹元駒等人,也已經告辭離去。
盡管這一番講法,往其中摻了許多的水分。
但劉玉對于金丹瓶頸的深刻見解,就算只透露出一成兩成,也讓這些人收獲匪淺。
畢竟不可能將自己的修煉隱私,在講法時完全透露出來,所以摻一點水分大家都可以理解。
雖然這項上古風俗傳承了下來,但此時畢竟不是上古!
“......”
搖了搖頭,劉玉不去管神神秘秘的嚴長老。
神識傳音,招呼江秋水、紀如煙、顏開三人過來,吩咐她們收拾好手尾,便徑直向著洞府走去。
在講法之前,那些賀禮已經到了他的手上,神識一掃便能估算出大概的價值。
“扣除舉辦大典的成本,應該凈賺兩三萬靈石左右。”
“已經不少了,都能買兩瓶金丹期的修煉丹藥了。”
“這還是沒把防御法寶“金玉環”算進去的緣故。”
“看來這種大典,還是多多益善。”
“不知將來若是結嬰成功,又該是怎樣的場景?!”
“楚國有名有姓的修士,都差不多會過來參加吧!”
“那又該有多少賀禮?”
行走中,劉玉計算出收到賀禮的價值,心中閃過遐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