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落地小說網

      繁體版 簡體版
      落地小說網 > 明末邊軍一小兵 > 第786章 大略

      第786章 大略

      ……

      都護府,漠南東鎮,沙城堡一處屯所。

      “……不要,不要搶走我家的米,這是家中最后一點口糧了,沒了一家老小就要餓死啊……”

      “……求求你們,天兵老爺,不要帶走我們家的女兒……”

      戲班在臺上演著,臺上那婦人哭聲凄厲,絕望之情,聲聲刺人心骨,下面的屯民也是痛哭一片。

      ……

      這樣的戲班幕幕,在各地上演,歸化城,太原府,平陽府,甚至陜西一些地方等等,又夾著讀報,唱報,所到之處,觀眾如潮,引起無比強烈的反響。

      現在就算一些鄉下老太太,都知道些京中之事,知道流賊人面獸心,不是什么好東西。

      當然,宣府時報內容豐富,不單流賊之事,還有講奴賊又一次逼近關塞,意在不軌。

      不過主要還是說流賊在京中之事,追贓助餉,搶掠百姓等種種詳情,揭穿他們的面目,打消百姓的僥幸心理,至于韃子……

      那已經不用宣傳了。

      這是民間普通百姓,情報部從讀報,戲班等方面對他們進行宣傳。至于宣府鎮,都護府,山西等處的士紳官將們,他們有的是財力購買報紙,京中之事,他們也非常關心,自然是每期都不落下。

      看到報紙的時候,他們也是非常震驚,其實他們也隱隱有所聽聞流賊在京中之事,只是知道得沒報紙這么詳細,篇篇幅幅如若讓人身臨其境,毛骨悚然。

      他們也是最感同身受的一部分,流賊在京中拷掠官將士紳,就如拷掠到自己身上一樣。

      他們不敢想象,若有一天自己也會這樣怎么辦。

      曾幾何時,對流賊逼向京師他們心情復雜,有人私下議論大明是否氣數已盡,他們是否應該降迎新主,改朝換代過新日子。

      但現在,他們什么心思都沒有了。

      隨著報紙等宣傳傳向四面八方,各地的反應如潮,震驚,不可思議,恐懼等等,最后匯成一個聲音。

      出兵,剿滅流賊!

      不能讓京師的慘劇也在宣府,山西等處上演。

      趁流賊還在京中樂不思蜀,務必先下手為強。

      不可思議的事情,宣府鎮,都護府,山西等處,從來沒有一天,眾人的心思這么齊過。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不分年齡,不分階層,眾人都一個心思,那就是剿滅流賊!

      一時間永寧侯王斗的舉動萬眾矚目,眾人都在探聽,永寧侯何時出兵?

      ……

      四月初七日,宣府鎮城大將軍府內,眾人期待矚目的永寧侯王斗正在平靜書寫什么。

      王斗雖往歸化城任都護府大都護,然他在宣府鎮的大將軍府仍然保留著,原來怎么樣,現在還是怎么樣。特別聞流賊攻陷京師后,他的大本營指揮部更是移駐到了宣府鎮

      城中。

      此時在他的公房內,那張巨大厚實的案桌上,王斗在一本厚實的書冊上寫著什么,上面密密麻麻上百條,王斗就正對著幾條內容沉思。

      他看著內中一條:“……縣下設鄉,鄉下設保,各鄉長皆由上級任命,正九品待遇。每鄉皆設巡邏所一所,巡長從九品待遇……”

      他想了想,改為鄉長、保長皆由上級任命,保長亦也不經保民推舉,而且享受從九品待遇。每鄉吏員書辦原本約十五到二十人,改為二十到三十人。

      明之弊端衰亡,有一個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皇權不下鄉。明末清兵入關,抵抗者也成千成萬,然因缺乏組織,地方義民最終都成烏合之眾,又哪會是有組織精銳清兵的對手?

      所以皇權下鄉,編戶齊民,尤為重要。

      至于鄉長、保長都不由地方保民推舉,那是怕鄉權最后被地方有力人士把持。

      畢竟百姓多是愚昧短視,而且有膽小怕事的基因在里面,能不出頭,就不出頭,最后的結果,就是地方政事落到豪強手中。

      所以全改為上級任命,這樣才能從中央到地方,如臂使指。

      他看了看地方的經費由來,原來是由中央拔款,他想了想,還是改寫道:“地方農戶等只保持正稅,免除一切雜稅,但礦產經營等收歸國有,由地方各官府自己經營。所得利潤五成上繳國庫,余下為地方留存、運轉經費及官吏分紅。”

      又教育上面,他改寫道:“每鄉至少小學一所。每縣至少中學一所。每省至少大學一所。”

      教育非常重要,容不得輕視,現在宣府鎮每鄉就有小學多所,原本王斗念大明別處百廢待舉,沒有硬性規定各鄉有小學多少,現在想想,還是必須硬性規定。

      他又看了原大明官員軍將培養這條,全部都需入宣府鎮軍事學院,民事學院培訓,時間為半年到一年。培訓的時間中,還必須到宣府鎮、都護府,還有靖邊軍等處“觀政”,合格者,方能放入大明各處為官為將。

      大明原也有“觀政”條例,然都是進士的人才,而且只是在中央部院見習,并非下基層歷練,總體情況看,能學到的多半還是怎樣“做官”,而非“做事”,所以效果不好,必須改變。

      該條上原本有“軍事學院,民事學院稱往京師”,王斗想了想,改寫道:“仍居原地。”

      宣府鎮,都護府等處,還是作為有影響力的地方,先進文化輸出地為好。

      他又看了這條后面第一期的培訓名單,上面有一些人的處理與命運。

      “王樸,培訓后移往外務部任職,不從,誅之。”

      “王樸父王威,培訓后移往參謀部任職,不從,誅之。”

      “吳三桂,若開關,盡誅吳祖二族。未開關,培訓后調西北,從軍西征,不從,誅之。”

      “孫可望,培訓后調西北,從軍西征,不從,誅之。”

      “李定國,培訓后調南方,從軍略南洋,不從,誅之。”

      “鄭芝龍,培訓后調南方,從軍略南洋,不從,誅之。”

      “鄭成功,培訓后征東番,驅荷蘭人,不從,誅之。”

      王斗目光在上面李定國、鄭成功名字上看了良久,他想改為“不從,赦免”,但最終保持“誅之”不變。

      還有接下來這一條:“以兩京十三省,漠南,遼東各地為神州,禁止神州境內一切封地封國。設安西都護府,攻掠范圍到里海。安北都護府,攻掠范圍到北冰洋。安東都護府,攻掠范圍東番、澳大利亞、夏威夷到北美西岸。設安南都護府,攻掠范圍南洋,印度等地。”

      “此為百年目標,為動員人民之力,調動國民積極性,立封地領主制,功勛卓著者,皆可封賞。凡為國征服一萬平方公里土地者,賞十平方公里土地,約一萬五千畝,一村之地,賞國士爵。”

      “凡為國征服十萬平方公里土地者,賞一百平方公里土地,約一鄉之地,賞男爵。”

      “凡為國征服一百萬平方公里土地者,賞一千平方公里土地,約一縣之地,賞子爵。”

      “不論出身,不論門弟,不論男女,有功者皆賞,封地最高為一縣,土地上限五千平方公里,伯爵止。”

      “領主兵力上限一千,有人事吏權,有經濟自主權,然需向中央上繳稅收,也沒有教育與外交權。在法律方面,可擁有部分的地方法,然最高法是中央國法。若各領地法律與中央法發生沖突,中央法優于領地內地方法。”

      “此外,領主受中央官職,軍職,政令一統,平時享受封爵等待遇,戰時受軍職節制。”

      王斗看著這條,中原歷朝歷代,總是對外擴張無力,原因很多,但沒有調動國民積極性,這條是肯定的。所以中原強時對外擴張,弱時疆土就收縮不少。

      強如盛唐,領土最高時西到咸海,然弱時……

      昔日西域萬里疆,而今邊關在鳳翔。

      攻下一地沒有占住一地原因很多,然百姓沒有從皇朝擴張中得到好處,反每次兵役,都有人傾家蕩產,所以人人都在喊兵兇戰危,兵兇戰危,視擴張為苦事。

      反觀西方各國,源源不斷的擴大領土,殖民地,就因為他們國民也在擴張中得到好處,自然人人積極。

      所以王斗立下封地領主制,就是為了調動國民的積極性,雖然未來也有憂患,但顯然利大于弊。

      而且就算未來這些地方不屬于中原疆土,也是屬于漢文化圈一部分,未來也容易形成經濟軍事文化同盟。

      擴張一地,占住一地,還需要大量的人口,王斗看這條后面的人口來源,除了鼓勵移民外,還有流放。

      他看著上面的“興大獄五次,從江南流放人口一百五十萬”,他看了良久,想了良久,最終還是改為:“興大獄七次,從江南流放人口二百萬。”

      王斗一條條看著,改著,他點了一根煙抽上。

      他眼神深沉,表情平靜,壯麗史詩,萬里江山,都在他筆下綻放。他所寫的每一句,甚至每一字,都關乎到萬千人命運,但他只是平靜的寫著,改著。(~^~)

      ()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2.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最近日本韩国高清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