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以重甲外披綿甲,盔外戴大厚棉帽者,在前執盾而進,立于山城之下。”
“執狼筅、長槍、大刀利劍,鐵盔之外有綿盔,鐵甲之外有棉甲。”
八旗滿洲約六萬人列陣較場中,他們刀槍如林,人潮如水,人數雖眾,卻列陣整齊安靜,只偶爾傳來幾聲馬嘶之聲。
他們森嚴站著,無數密集的頭盔與鎧甲聳立,凌然的鐵血之氣蔓延。
而在滿洲各旗后面,又是相應的蒙八旗與漢八旗,日八旗與鮮八旗等。雖同稱八旗,但他們身份地位當然不平等,八旗中只有滿八旗有旗主,余者都是固山額真,而且他們與滿八旗各旗主還是屬于隸屬關系。
他們一樣安靜列陣,然氣勢上頗有不如。
他們的裝備也不能與滿八旗相比,不要說幾層甲了,連擁有鑲鐵棉甲者都少,很多人只有一件普通的棉甲。特別那些八旗日本與八旗朝鮮軍,大多數還是國內的軍械打扮,顯得有點不協調。
然十幾萬人列陣,刀槍如林,旌旗似海,無數的人頭蔓延,整體散發的氣勢仍然非常驚人。
……
演武場中未見皇帝的親衛葛布什賢兵,此時這些清國最精銳的士兵卻是列隊在盛京城東的撫近門外,一直布置到城北的演武場邊。
他們是比各旗巴牙喇還強悍的存在,個個同樣一身明盔明甲,身上穿著沉重的鐵甲,片片寒光閃動。
他們每人盔上都有雕翎,身后插著飛虎背旗,他們中軍官的存在,盔管上更插著獺尾,背后插著二尺的飛虎狐尾旗。
他們靜靜策在馬上,寒風中一動不動,顯示出百戰老兵的素質。
他們是清國中技藝最出眾者,全營人數還不到兩千。
呼嘯的寒風中,時間到了卯刻,忽然嗚嗚的海螺聲響起,然后聽喇叭、嗩吶聲不斷,鼓樂喧天中,密密的大駕鹵簿從撫近門出來。
黃傘,纛,旗,骨朵,吾仗,鑼、鼓、畫角、簫、笙、駕鼓、橫笛、龍頭橫笛、檀板、大鼓,密密麻麻,那些執役者個個綠衣黃褂,腰間扎著紅帶,頭戴六瓣紅絨帽,銅頂上插黃翎,人數達到八十四個。
而在黃傘下,多爾袞一身鎏金盔甲,他策在馬上,神情莊嚴。
在他身后,又是滿、蒙、漢、朝、日四十旗的旗主與固山額真,還有國中大小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六部官員,文館學士等等,百官齊聚,他們都將跟隨多爾袞出征。
此時他們一樣策在身上,個個臉上閃爍著神圣激動的光芒。
喇叭、嗩吶聲響中,大駕鹵簿直接進了撫近門外的堂子中,這是清國的神廟,每次出征必謁廟而行。
神像早已請來,安放在享殿中,神像是上天之子、釋迦牟尼、觀音菩薩、大君先師、三軍之帥、關圣帝君。
為祭堂子神位,君臣每人都曾齋戒一日,清心寡欲。
他們進入堂子,供獻餅酒,懸掛紙錢后,從多爾袞起,序次排班,人人行三跪九叩頭禮。又至堂子外,以出征所攜護軍八纛列于前,復吹海螺,鳴喇嘛號筒。
在喇叭、嗩吶聲中,他們又開始拜天,行三跪九叩頭禮。
叩頭禮后,多爾袞起身,他長呼一口氣
,心中默默道:“昊天上帝,佑我大清。”
他上馬起身,戰馬所過,所有的葛布什賢兵都下馬跪伏,靜候皇帝經過,他們高呼道:“萬歲!”
一隊隊葛布什賢兵下馬跪伏,一路過去,列陣諸將士俱跪,他們山呼萬歲,最后更匯成連綿不絕的呼喊之聲。
“萬歲、萬歲、萬萬歲!”
多爾袞在演武場中策馬而行,他行于萬軍之中,但見旌旗如林,刀槍如海,那連綿的軍陣似乎要到天邊。
他心中涌起無上豪情,如此大軍,何人可擋?
志得意滿中,他哈哈大笑起來,他揮鞭一指,三聲凌厲的號炮響起。
炮聲中,大軍開始開拔,他們旗幟如海,無邊的人潮,似乎要鋪滿大地。
崇禎十七年二月二十日,清國傾國而出,出兵二十五萬,討伐明朝,爭奪中原!
……
三月初一日,濟南。
“上帝鑒觀,實惟求瘼。下民歸往,只切來蘇。命既靡常,情尤可見。粵稽往代,爰知得失之由;鑒往識今,每悉治忽之故。咨爾明朝,久席泰寧,弛綱紀。君非甚暗,孤立而煬蔽恒多……”
濟南城的演武場在城的東南,千佛山腳下,傳聞這里是濟南城的風水所在,相傳曹操當年即駐軍于此,并建武場操練軍兵。其后的歷朝歷代,這里均是駐軍習武之地。
演武場極大,可排兵布陣達十萬兵馬,不過大順國兵馬極多,前段時間還有六十萬人,現在可能已經有七十萬了,具體數字李自成不知道,他麾下的官將大員一樣不知道,蓋因投降的明軍太多了。
所以能進入演武場的,除了他的老營外,就是從幾十萬軍隊中挑選出來的精銳士卒。他們列成了巨大的軍陣,真是人潮如海,旌旗如林,他們排列的陣列連綿不絕。
點將臺上,李自成氈笠縹衣,端坐王椅上,他兩邊是密密的順國大將,六政府官吏,還有投降的明朝官將等。而臺下則是密密的老營親將與銳士,個個盔甲整齊,刀矛肅立。
臺的不遠處是被叫來觀禮的當地士紳名流,山東各府名人要員,他們密集站著,很多人看看臺上的動靜,又看看前方的軍陣,眼中滿是震撼的神情。
他們有的人神情復雜,有的人則是興奮議論。
“大順果然是兵強馬壯。”
“是啊,相對下朝廷官兵簡直是烏合之眾,怪不得不堪一擊,順天王勢如破竹。”
“當然,看看臺上那些投降的官吏總兵,哪個不是手握重兵?個個一箭不發就降了,怪不得這大明要失了天下。”
“唉,真的要改朝換代了?”
不說這些名流士紳神情復雜,議論紛紛,此時臺上的順國丞相牛金星,抑揚頓挫,正宣讀著李自成向天下發布的永昌元年詔書。
相比前時那個檄文,這詔書語氣似有緩和,說“君非甚暗”,認為崇禎皇帝并不是一個昏庸腐朽之人。
然后說:“……孤立而煬蔽恒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甚至賄通宮府,朝端之威福日移;利擅宗神,閭左之脂膏罄竭。公侯皆食肉绔f,而倚為腹心,宦官悉糠犬豚,而借其耳目……”
說明朝為何會到現今地步的原因。下面士紳有人不以為然,有人則聽得嘆息道:“是啊,君非甚暗,孤立而煬蔽恒多……皇帝一向勤勉,就是身邊奸臣小人太多了。”
又有人嗚咽哭泣:“大明何致到了這一步。”
李自成已決意向京師進軍,領兵五十萬北上,并以李過為前鋒,直撲京師。
五十萬,當然是個非常龐大的數字,不過兵馬雖多,李自成卻不擔心糧草,因為北上過去,州縣城池太多了,隨便打下一個,都可以解決大軍所需的很大問題。
特別進入京畿重地后,收羅的財帛糧米都是河南、山東等地不能比。
讓他擔心的是京師堅固,守兵眾多,就算有大量的內應,可能一時半刻也會攻打不下。
他麾下官將商議的結果,可能攻打京師,至少要攻三個月。
久則生變。
而且歷來北上直取京師,危險重重,歷史上也只有明太祖朱元璋成功過。
當時明太祖滅元方略:“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后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關隴可席卷也。”
大順現在形勢跟當時有些象,然有些不象,比如陜西就沒有攻下,為免意外,爭取明朝皇帝投降是最理想的結果。
因此,李自成發布了詔書,勸說皇帝投降,更正告明朝官紳要審時度勢,降迎新主。
詔書宣讀完畢,下方軍陣發出驚天動地的吶喊,他們先是雜亂,后匯成一片:“大順天王萬歲!”
“萬歲!萬歲!萬歲!”
排山倒海的萬歲聲一浪高過一浪,巨大的呼嘯聲音,更震懾得那些觀禮的士紳名流說不出話來,很多人不自覺的全身顫抖。
點將臺上,五營的大將,劉宗敏、劉方亮、劉希堯、袁宗第、李過等人喜悅中帶著傲然。
楊少凡一會眉歡眼笑,一會又咬牙切齒。
李巖神情激動,心想:“新朝就要鼎立,介時氣象大不同,百姓又可安居樂業,不再有流離禍亂之苦。”
牛金星等六政府要員個個神情矜持,撫須含笑,有些自得的看著下方吶喊的將士。
而那些投降的明朝官將們,如劉良佐、劉澤清、邱磊等人,個個吸著氣,目瞪口呆的看著下方呼嘯的陣列,劉良佐嘆道:“看看,大順軍如此氣勢,果然是紀律森嚴,行伍整齊,官兵遠不能比。”
劉澤清也嘆道:“不錯,義軍如此精銳,看來覆滅明朝不是問題了。”
他們雖嘆息說話,然個個卻滿面紅光,劉澤清更又喜笑顏開道:“看來新朝很快就要鼎立,我等都是從龍功臣。”
邱磊眼中現出冷笑:“攻滅京師后,應該就是西進攻打宣府山西,聽著那邊這些年很富,我等定然可以撈個盆滿缽滿。”
他們都哈哈大笑起來。
……
出征閱兵儀式后,大軍直接開拔,人喧馬嘶,旌旗遮天,場面壯觀之極。
而不單是校場上的精銳行進,駐扎在濟南附近,山東各處的順軍一樣向北開動,他們各有各的任務,或中路,或兩翼,最后匯集在京師腳下。
宛如洪流一般的大軍不斷起動,號角之聲響徹天地,李自成乘烏駁馬,擁精騎百余,他登上了千佛山,就見下方旌旗如海,潮水般的人流不斷行進,此情此景,讓李自成志得意滿。
同時他興奮中又帶著一些茫然,真的要滅亡明朝了?
老胡的巡山營也在前進的洪流中,他們已經獲得了老營的待遇,馬隊中人人有戰馬,很多人還有雙馬,就是往日的步卒,也都有了馬騾代步。
他策在馬上,看看前面,又看看后方,皆是旌旗如海,浩浩蕩蕩的人潮前不見頭,后不見尾。
老胡不由喃喃說了一句:“大場面。”
他身邊的孔三深吸了口氣,總算北上了,這一切快結束了。
崇禎十七年三月初一日,順國傾國而出,以兵五十萬,北上滅明!(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