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落地小說網

      繁體版 簡體版
      落地小說網 > 明末邊軍一小兵 > 第700章 儒學與督察員(下)

      第700章 儒學與督察員(下)

      校長看二人神情,笑道:“客人不必緊張,這是高年級學子在練習劍術,練習火器。”

      他介紹,校內教程一般是上午上正課,下午則各種活動,如學習禮儀,學習音樂繪畫,技藝自然,還有政治品德,各種軍訓方面的內容,低年級只訓練一些粗淺的隊列,教他們整齊走步,知道紀律的重要。

      高年級的隊列訓練成為常態,還開始練習劍術,一些基本拳術,小學最后一年,還練習火器,教官會取來鳥銃,教學生熟悉鳥銃構成,如何裝藥填藥,然后實彈打靶。

      這課程是非常受學生歡迎的,打靶,誰不喜歡?

      李邦華沉吟道:“此便為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并重?”

      校長哈哈大笑:“這位先生一看就是讀書人,就是說得明白透徹。”

      他知道,外界對宣府鎮的學校是非常感興趣的,經常有人打著捐助的旗號,進學校來參觀一二。身為靖邊軍軍人,他眼睛非常亮,一看二人就不是細作,只是好奇心非常旺盛的人氏之一。

      宣府鎮的教學,也不是什么機密,所以他也不隱瞞,為客人解說一二。

      確實,宣府鎮的教習名號,也是曰君子六藝,“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不過內中有些分別罷了。

      按外界的說法,宣府鎮比較偏向明法、明字、明算三科,考進士的明經科內容較少。算是培養通用實用之材。王斗的要求,也是小學畢業后,能寫會算會讀,還要品德過硬,在學校中,塑造出完善優良的人格。

      一般而,宣府鎮小學的正課有國文,算術,律法三科,有禮儀、射御、音樂繪畫、格物自然、政治品德諸副課。

      特別格物自然。該課非常受學生歡迎。因為內中講的東西好新鮮,內中真是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知識無所不包,一看就很厲害的樣子。

      該課主要是王斗所主編,當然。內中東西依他看來。還是非常粗淺的。只教給學生一些淺近的自然科學常識罷了,比如講冰與火道理,如何陽光透過冰面。鏡面,可以點燃物體。

      講光的色散道理,為何會有彩虹,就是因為太陽光照射雨滴產生的一種自然現象,還舉例說明了唐時孔穎達,張志和,南宋時蔡卞等對色散的實驗,更介紹了近期方以智所著的《物理小識》。

      還有講天下九洲,世界各地的事情,雖然內中編錄的事例很簡單,但對很多學生來說,卻似打開了一扇新的天地,真是比山海經還好看,飽受歡迎就可以理解了。

      不說學生,便是民間百姓士子,多有好奇從書店購買此書研究者,更讓身處江南的方以智的書賣空,曾經讓方以智莫名其妙,為何自己的書突然如此熱銷?

      還有政治品德課,一樣飽受歡迎,按民間百姓理解,這就是說書課。

      講的內容,也多是教化司編篡的“大中國英雄志”中內容,講述歷朝歷代的英杰烈士,忠臣義士等等,內容雖白,煽動力卻很強,往往聽得人熱血沸騰。

      講到本朝時,王斗及靖邊軍,當然是重點宣講對象,崛起后各場戰役,各色人物,各人面對生死抉擇時心理,真是聽得人摸耳掏腮,坐立不安,直想一直聽下去。

      還有王斗與各官將從小到大的事跡,也被抓來大講特講,韓朝、韓仲、溫方亮、鐘容諸人初與王斗相遇,最終志同道合,共同奮戰諸事,也被宣講得慷慨激昂,催人淚下。

      隨著課程的完善,未來更發展為影視、戲劇、文學、圖畫、歌曲等系列暢銷熱賣故事不表。

      學生們潛移默化的被灌輸改變,通過一系列小故事,內心存了王斗書寫的“忠誠、榮譽、奉獻、責任”等觀念,知道了該如何做人的道理。

      而且政治品德課頗多課外活動,并非簡單的說教,如講“如何與鄰里和睦相處”課程時,學生需假日登門拜訪近處鄉鄰,為他們做幾件好事。

      講如何孝敬父母時,也會在學校帶領下,去廠坊田地做些小短工,賺到零花錢后,親手給父母買些喜歡的小禮物,頗為貼近生活,廣受學生們歡迎。

      畢竟出校撒歡,是誰都喜歡的,而且潛移默化的影響,塑造成熟的人格。

      射御算強身之道,重點培養學生們的紀律性,還有相對強健的體魄,而且掌握一定的軍事知識,校長很遺憾,他這邊的學堂,師資力量還是短缺,往往各人身兼數職,很多課程也不能上。

      便如教官,便身兼劍師,御師,銃師等職務,而保安州那邊,可有專門的劍術師,馬術師,火器師,音樂師,繪畫師,他們很多小學還養有馬匹,專門供應學生們訓練,他這邊馬術課只得取消,改為蹴鞠課。

      副課別的都好,就是禮儀這課,讓許多學生頭痛。

      不過禮不可廢,禮儀,可以使得人有修養,有教養,后世這個已經

      廢了,學西人那一套,又搞得不倫不類,就象沐猴而冠,有鑒于此,王斗對禮儀課的要求還很嚴……

      李邦華默默聽著,通過趙校長的介紹,一個個人品端正,品學兼優,文武雙全,能寫會算的學子不斷從學堂誕生的形象在他腦海中成形,便若王斗說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才是國之棟梁啊。

      現在大明的教學確實是走入畸形了,歷朝還有講君子六藝的,但現在只注重科舉,士子們皆埋頭書卷經文中,兩耳不聞窗外事,不說六藝,便是射御書數皆被視為小道。

      明算、明法諸科士子更升遷艱難,地位低下。如此出來學子個個文弱不堪不說,還不通實務,這又如何治國?

      也因為“偏科”嚴重,接王斗說的話,未中舉得官者,大部分也是謀生能力低下,秀才士子所以又有“窮酸”的稱號,而在宣府鎮,有一技之長者,卻是如此的受人敬重。

      不說國文。如通算術者。通律法者,通禮儀者,通樂韻繪畫者,或許在別處窮困潦倒。但在宣府鎮。卻可以輕而易舉的謀生。個個過上優越尊貴的生活。

      隨著宣府鎮教學的擴大,教師科目越細,對這些人才要求還更為廣泛。各人沿著自己道路不斷往前攀登,一樣可以如儒學一樣達到巔峰,放在大明很多地方,這是不可理解的。

      “此為士子之盛。”

      李邦華心里想著,作為讀書人,他當然愿意學子士子個個過上體面的生活,然因為儒學經文獨盛緣故,大明別處便是一個私塾先生職位,也有一大把的破落秀才爭搶,就業范圍太狹窄了。

      也是一窩蜂的害處,便如后世一古腦兒都去學計算機,結果很高端的計算機人才貶值再貶值。

      在宣府鎮,這個問題完美的解決了,李邦華心想,這便是王斗說的多分階層職務吧,往日落榜士子只能應聘私塾,教一些經文,現在卻有這么多選擇。

      他也明白了宣府鎮為何機會這么多,士民工商,皆可有自己的活路。

      而且,這還是小學,李邦華聽說宣府鎮中學還開始教習正式的歷史、地理、物理、化學、農政、工商、政治等課目,需要的人才就更多了。

      ……

      校長賣力的介紹,其實他是看李邦華與朱之馮風度翩翩,一看就是大師級人物的樣子,有意將二人留下來,教國文是當然,最好一個又教音樂,一個又教美術繪畫。

      眼下學堂物資方面還好,每天早餐可以保證學生們一個雞蛋,一杯豆漿,就是學校的教師不多。

      他自己就身兼數職,還親自給學生上音樂課,但他沒什么音樂細胞,每次上音樂課,只能給學生們吼軍歌,這兩個一看就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人才,豈能放過?

      校長一心盡力為教育的偉大風范,深深感染了李邦華與朱之馮二人,雖然他的職務比起李、朱二人差得遠,但他人格品德卻不容置喙,這不是地位高低就可以抵消的。

      二人相視苦笑,一時之間,都有留下來的沖動,一生為名利權位國事奔走,然這小小的學堂之地,卻如此的潔凈,有若桃源潔地,心靈避風港灣處,讓他們深深觸動。

      最后盛情難卻,二人同意,閑時會過來給孩子們上上課,校長才心滿意足的裂開大嘴放過他們。

      他熱情的給二人引路過去,明倫堂本為學子們讀書之地,現在是教師的辦公室,畢竟往日一個縣學不過幾十人,現在一個鄉學就幾百人,明倫堂怎擠得下?開辟專門的教室,成為必然。

      此時廣闊的操場上滿是學子,今日是射御課,大小孩童,全聚在平場上,低年級練習隊列,高年級練習劍術,銃術,拳術不等。

      “跨左……”

      “嘿!”

      “刺擊!”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2.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最近日本韩国高清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