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以后讓王斗不斷在各鎮中調來調去,如此,王斗沒了地盤,就沒有軍閥藩鎮之憂。
而沒有地盤,就沒有養兵錢糧來源,內閣大臣更好控制,這樣一個敢戰的大將,這么一只敢戰的軍隊,以后只能緊緊依靠朝廷,便如戚繼光當年一樣,為國出力,文武相得,君臣相得,流傳到后世,也是一樁美談。
只是這種做法,萬歷年可以,天啟年可以,甚至崇禎初年都可以,現在卻不可以。
畢竟現在的武將哪比當年?朝廷是可以用這個名義給王斗下達命令,說起來名正順,堂堂皇皇陽謀,只是王斗萬一不聽呢?朝廷沒辦法不說,還何等尷尬,介時權威何在?
而且這樣的旨意。或是朝廷文令一下達。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朝廷對忠勇伯起了猜忌之心,雙方之間的溫情面沙就等于裸撕破了。后果極為難料。
要知道,王斗的手中,可有兩到三萬強悍的靖邊軍。這些年一系列戰事下來,各人都可以估算出其軍隊的戰斗力,除了楊國柱等新軍,一萬靖邊軍,不說可抵十萬大明軍隊,五萬那是板上釘釘的。
這么強悍的軍隊,萬一心懷不滿,甚至犯上作亂,他們還近在京畿。想想就不寒而栗,東奴北虜,都沒他們那么可怕。
對崇禎帝來說。他何嘗沒有這樣的心思?他何嘗看不出王斗的根本在宣府鎮東路。沒了東路,他與他的軍隊。都若無根的浮萍。只是今時不同往日,他必須考慮
這樣做的一系列后果。
比起左良玉等人,王斗對朝廷,對皇帝的態度,己經極為恭順,讓他打東奴就打東奴,讓他去打流寇就打流寇,可謂強軍的典范,文臣武將的楷模,所以他一直安撫懷柔為上,力圖君臣相安,止住王斗任何可能的不軌念頭。
張四知的提議不但不合時宜,甚至有可能造成難以預料的后果,所以崇禎皇帝看向他的眼神極為不悅,大明現在內憂外患,還嫌不夠亂嗎?崇禎帝越發覺得張四知這個內閣首輔不合格,沒有一點的大局方略。
而且說實在,就算王斗乖乖聽令,率靖邊軍前往薊鎮,崇禎帝也不放心。
好歹宣府鎮到京師,還有居庸關與八達嶺屏障,而薊鎮到達京師,千里平川,沒有絲毫阻攔,萬一王斗有什么想法,從薊鎮過來,取京師有如探囊取物。
張四知初時還心中暗喜,可能迎合了皇帝的心意,為自己的廟算自得,只是一看崇禎帝的臉色,立時心中一突:“難道自己猜錯了?”
再看陳新甲冷笑,李日宣與李待問面無表情,不發一,更是面色一白,心下暗恨,好個李日宣,好個李待問,前兩日,還與自己在這個問題上達成默契,轉眼間就背后一刀,真是虛偽之輩,恨啊。
同時心中忽然有心灰意懶的感覺,未任內閣首輔人人稱頌,坐上這個大位后,明刀暗槍,就層出不窮,家鄉父老,還罵自己是“大閨女生的”,他再是戀棧權位,也產生了引咎歸去的念頭。
崇禎帝收回在張四知身上的目光,淡淡道:“薊鎮總兵之職,待錦州之戰后再議。今查鎮朔將軍,宣鎮總兵楊國柱,老成歷練,辦事實心,著令薊鎮兵馬,由楊國柱代為統管,節制戰后,再當決意。”
陳新甲,李日宣,李待問三人同聲道:“皇上圣明。”
同時各人心中一動:“薊鎮兵由楊國柱代為統管?皇上的意思是……”
張四知也出歌頌,只是他心神不定,不免慢了一拍,心下更是惶恐。
崇禎帝心下嘆息:“張卿,畢竟年事己高。”
……
談完薊鎮之事,前線將士如何功賞是個問題,特別此戰又是王斗立下大功,按他的功勞,都可以封侯了,或者加封為大將軍。特別這仗才開始打,王斗就立下如此大功,等仗打完怎么說?
不過說實在,就算陳新甲現在與王斗結成同盟,若加王斗為大將軍,他肯定也是堅決反對的。
明朝的大將軍之位極重,不經兵部和五軍都督府同意便可征調大軍,還可統兵數十萬,權重可殺三品命官,內閣大臣見了大將軍都要下跪,有若事實上的大都督。
靖難時李景隆掛征虜大將軍印平燕時,建文帝曾親自為其推車,可見大將軍之位的顯赫。
封王斗為大將軍,讓自己見了他就叩頭?還是王斗以后不經自己同意就調兵遣將?打死陳新甲也不同意。
對內閣各員來說,封賞王斗爵位還好說,反正只是虛位,只是現在大戰剛開始,若王斗封侯后,再殺幾個清國的王公貴族,難道還要封公封王不成?
所以功勞如何擬定,不說內閣各員頭痛,崇禎帝也是頭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