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落地小說網

      繁體版 簡體版
      落地小說網 > 明末邊軍一小兵 > 第369章 福王

      第369章 福王

      第369章福王

      呂維祺示意王胤昌不必在這事情上多加糾纏,他卻說起另外一事。

      “老夫最贊賞王將軍之事,便是崇禎十一年南下巨鹿,義無反顧,與盧大人血戰沙場,痛擊胡虜,使其不敢小窺我中國無人。惜天不假年,盧大人身死殉國,然其英靈不滅,卻是我輩楷模榜樣。”

      或許王斗崇禎十一年隨盧象升出戰,最大的收獲,便是獲得一個忠義無畏的名聲。王斗不懼楊嗣昌,高起潛等人報復,毅然南下巨鹿,與盧象升并肩血戰,大明許多文人提起此事,都不由贊一聲:“此人雖是武夫之輩,卻也懂忠義報國的道理,難得難得。”

      提起盧象升,王斗也是眼睛一紅,往事潮水般涌上心頭。

      看他的樣子,呂維祺暗暗點頭,繼續道:“盧大人剛直不阿,王將軍不懼奸邪,皆是一時之才俊。惜時雖有賢相在朝,奸邪仍在,眾正盈朝之局,己是一去不返,盧大人九泉之下,想必也是心傷不己。”

      王斗忽然心中涌起一股厭惡,呂維祺題外之意,他己是明白,這奸邪指的是誰?當然是楊嗣昌,賢相指的是誰,卻是此時的內閣首輔兼吏部尚書李日宣。

      李日宣是東林黨成員,天啟年被彈劾為“東林邪黨”而削職。薛國觀被罷免后,便由他擔任吏部尚書與內閣首輔。李日宣上位后,最大的興趣,便是攻擊與彈劾楊嗣昌,呂維祺是東林黨鐵桿成員,自然覺得有義不容辭的呼應義務。

      對王斗來說,他對大明朝上下的黨爭頑疾是深惡痛絕。對他來說,不管是什么黨,不管是文人也好,武人也罷,只要黨爭不干實事,就不是好貨。

      他當初跟隨盧象升作戰,也不是為了黨爭的原故。盧象升雖然是東林黨成員,卻懂得國難關頭挺身而出,所以值得王斗追隨。如果盧象升當年只是一個懂得黨爭之輩,王斗也不會置自己性命于不顧,毅然隨他兵困巨鹿。

      眼下大兵壓境,呂維祺還忘不了黨同伐異,似乎這比保住洛陽更為重要,怎能不讓王斗心頭厭煩?

      老實說王斗對楊嗣昌極為不滿,此人不是能臣也非佞臣,只是一個神經質罷了。他的所作所為,就是為達到自己理想所以不擇手段,擋住他路的人,卻會被他除去。雖有報國之心,卻是手段與眼光有問題,所以國事越壞。

      對王斗來講,李日宣、呂維祺等人,沒比楊嗣昌好到哪里去,甚至頗有不如。

      楊嗣昌還懂得做點事,雖然事情越做越壞。崇禎皇帝之所以與他善始善終,始終袒護,也是看中他能從全局出發,暫時為自己解去憂愁,不結朋黨,也不空談。

      李日宣等人卻純粹為了黨爭而黨爭,反對而反對。王斗雖然對楊嗣昌不滿,也不會成為別人黨爭的工具。況且到了明末,找靠山,黨爭什么的都是旁門左道。

      放在往日,不論是王胤昌,又或是呂維祺,都是王斗需要仰望的人物,眼下卻是他們來拉攏自己,難道是王斗長得英俊?不是,是因為他手上有一只無敵的軍隊。

      明末軍閥勢力己成,甚至南明弘光帝上位,都要靠軍閥軍頭的力量,王斗更不會丟了西瓜撿芝麻,他明白自己主要精力該放在哪一處。

      看著呂維祺期盼的目光,王斗緩緩道:“盧督臣求仁得仁,死得其所。”

      呂維祺一愣,他還以為王斗不明白自己在說什么,正要繼續點破,王斗卻是接著道:“本將身為大明將官,手上的軍隊,便是皇上的軍隊,一切以皇上馬首是瞻,皇上讓我打到哪,我就打到哪。本將的忠義之心,天日可鑒。”

      呂維祺撫著自己長須微笑點頭,心中對王斗評價更高一層,這王斗心智可與他的外貌不相附。心思的老成,可與朝內外多年的老官僚相提并論,虧他還說得這么義正辭嚴,讓人挑不出什么毛病。

      來日方長,呂維祺第一次試探,就這樣結束了。

      ……

      王胤昌再繼續向王斗保證糧餉供應后,談起王斗與陳永福駐扎問題,來到洛陽,他們的軍隊,當然不能一直駐守在郊外。

      經王斗提議后,王胤昌也贊同他與陳永福的前鋒營,駐守在洛陽城的北關。其實一些大城池外的關城,主要作用便是護衛城門方向,然后里應外合,內外夾擊,不過因為守軍的緣故,關城的作用往往沒有體現出來。

      不過舜鄉軍不同,北關離洛陽主城不過兩里,他與陳永福大軍留一部分人駐守。余者作為游兵,即可守城,也可時不時從北關沖出來,從背后攻擊攻打北門與余者各門的流寇,使得闖軍不能投入所有精力攻打洛陽主城。

      安排了王斗與陳永福駐守事宜,又留下一個官員教授王斗等人面見福王禮儀諸事后,呂維祺與王胤昌等人告辭離去。

      三天后,也就是臘月十四,舜鄉軍與前鋒營從東關進入洛陽城中,那天從東關大石橋一直到長春門,密密麻麻擠滿了圍觀的洛陽民眾,大軍所到之處,引起一片片的歡呼之聲,軍民的軍心士氣,沸騰到極點。

      舜鄉軍最精銳的護衛總開路,他們人人騎著駿馬,魯密銃手背上長長的銃管,讓百姓們好奇地討論這是什么鳥銃。

      隨后是王斗與陳永福的大旗,王斗穿著御賜盔甲,陳永福也是打扮齊整,他們騎在馬上,滿面笑容地對街上百姓拱手。引來一片片密集豎立的大拇指與叫好聲。

      接著是舜鄉軍騎兵,陳永福家丁營。不但是李

      光衡的正牌騎兵,便是溫方亮與高史銀的騎馬步兵同樣算成騎兵。他們皆是五馬一列并轡而行。

      身穿棉甲的舜鄉軍鳥銃手背著鳥銃,身披鐵甲的長槍手則將槍桿插在馬鞍套上,舉目看去,長槍的長度如一,形成一片密密威武的槍林。算上陳永福家丁營,這騎兵便有六百多列,似乎總也過不完,那鐵蹄的轟隆隆聲始終不斷。

      街旁的百姓交頭接耳,在他們看來,官兵的騎兵都是精銳,僅這三千多的騎兵,看來守住洛陽城就沒有問題了,這騎兵過來,百姓們熱情更為高漲。

      騎兵過后,又是舜鄉軍的步兵,便是出戰的三個新軍千總,他們同樣五人一列,一總一總的整齊行進,讓洛陽百姓更是看呆了眼。官兵的步卒竟有這么精良的裝備,這么逼人的銳氣,還真是少見。特別這只軍隊的朝氣與銳氣,真是讓人一見難忘。

      舜鄉軍到達洛陽城外己有幾天,雖然城內熱議如潮,不過舜鄉軍卻始終神龍見首不見尾,躲藏在兵營內不出來,雖然這對百姓來說很不錯,代表這只軍隊秋毫無犯,軍紀森嚴,不過也讓人遐想。

      此時這只軍隊揭開神秘的面紗,給洛陽軍民的振奮是難以形容的。又來這三千精銳官兵,看來不但守城,便是擊退流賊都沒問題。他們拼命展現自己的熱情好客,沖這只軍隊大聲叫好。

      雖然潮水般的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不過舜鄉軍整齊的腳步聲卻絲毫沒有改變。他們高昂著頭,似乎落腳與抬腳都是一樣的動作,更引起一片嘖嘖稱奇聲。

      舜鄉軍步兵過后,是陳永福前鋒營的步軍,他們雖然裝備沒有舜鄉軍好,各方面素質沒有舜鄉軍強,但那股銳氣與自信,卻也一點不差。他們同樣引起潮水般的歡呼。

      對洛陽百姓來說,這是他們自己河南人的軍隊,所以他們給前鋒營步軍的歡呼,絲毫不會弱于給舜鄉軍們的叫好聲。

      雖然舜鄉軍一千多輛馬車己經先期從東關送入北關,并不參加入城儀式,不過那十門紅夷大炮,仍然拖進城來,隨在步兵的后面。看著這十門沉重的火炮,街兩邊的百姓一邊好奇地議論,一邊都擠上前想看得更清楚些,只苦了那些維持秩序的鄉勇與洛陽官兵們。

      洛陽官員,還有河南總兵王紹禹等人,都在福王府前等待。王斗等人從東門進城,經東大街到達十字路口后,便轉向北大街,然后轉向東北角的福王府。

      洛陽城街道縱橫交錯,素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說,其實大街小巷不止這么多,要不是有官員引路,還真怕走錯地方。

      從東門進城后,大軍陸續經過董公廟,鼓樓等顯著建筑,一路過去,圍觀的民眾都是擠滿街巷,甚至連屋頂上都是爬滿人。

      進入北大街不久,便看到一座密檐式的磚石高塔,塔高怕有三十米,這便是洛陽出名的文峰塔。明時供奉文昌與魁星,除為企盼本地文化繁榮,多出人才之意外,戰時登上高塔,城內城外,縱目無疑。

      文峰塔歷史上被李自成擊毀,清初重建,此時文峰塔九層塔身上,一樣站滿人。從文峰塔往東北過去不遠,就是福王府。從福王府東北再過去不遠,那迎恩巷內,便是洛陽縣署所在地。

      遠遠的,當王斗看到福王府時,不由感慨一聲,好個富麗堂皇所在地。崇臺連城,墻垣高厚,在宏偉壯麗飛檐紅墻映襯下,王府前的廣場尤顯平闊,那些高大的石獅盡顯威武。

      這福王府其實便是一個城中城,內有大批文武官員,兵丁人役。大明的藩王都有一整套專門機構,外官有長史二員,又有八所。內官有東西承奉司,還有眾多散官。親王可有民校三百六十名,郡王可有民校二十四名。

      王宗男女俱有俸祿,伴當,校尉俱有口糧,文武官員皆有俸給,各色人役俱有工食。福王養有兵丁校尉約五百人,開封府的周王約有八百人。要養活這些王府百官,兵丁校尉,還有各樣人等,每年需要付出龐大的財帛米糧。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2.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最近日本韩国高清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