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禎年二年詐月二十六日,清晨在盛大的出征儀式后,宣大軍兩萬余人。
還有關寧軍三萬人,陜西三邊援軍五萬人當然這只是號稱,其實也不過三萬余人,內中還有大量輻兵。
明軍近十萬人。
浩浩蕩蕩往通州而去。
這只是官軍兵冊上的數目。
隨行還有大量民夫運送糧草抬重,形成浩瀚望不到邊的軍隊數目。
皇上殷殷期盼,希望能趁涿州大捷的銳氣,將入寇奴兵一鼓而平,領軍的洪承疇與陳新甲同樣是躊躇滿志。
希望能立下大功,告慰圣恩厚望。
出征的官兵雖合為一路。
卻分兩部帶領,陳新甲統帶宣大軍與關寧軍。
洪承疇與孫傳庭統帶勤王之陜西秦軍。
具體戰事由二人統籌商議。
出征前,眾人己經得到敵情戰報,遠在通州的正紅旗殘部,在得到山東來援近萬精騎協助下,己經帶著擄獲的財帛人口,快向平谷而去。
可以確定,自山東出的清兵援軍,由滿州鑲白旗的饒余貝勒阿巴泰統領。
他們似乎十七日自濟南出,在二十二日時,到達了通州敵營。
匯合正紅旗殘部,一起往平谷退去。
他們押著人口財帛,經過幾天的趕路,己經到達平谷城外。
聞聽阿巴泰這等援兵度。
明軍不由相顧駭然,濟南到通州一千幾百里。
他們六日就到?真是駭人聽聞。
王斗到不奇怪,清軍的機動性在明末算是非常出眾,劉亞洲在《甲申再祭》曾:“八旗軍如離弦之箭,以每天二百里的度插向山海關。
相當于紅軍搶渡大渡河的度。
而李自成離開北京后,磨磨蹭蹭。
北京距山海關四百余里,大順軍竟走了八天平均每天三、四十里,結果與清軍差不多同時抵達山海關。
如果李自成早一天到,山海關之戰就不是后來那個結局了。”
每天二百里,已經過美軍在伊拉克的行軍度,雖然這以累死大批馬匹為代價,但不可否認清兵的快行軍能力。
敵情所聞,還有山東的多爾變主力,他們押著擄來的人口財帛。
己經快到天津一帶。
濟南到天津七百余里,就算他們十七日出,十一天就能到達天津,一天走五六十里,卻是因為有運河相助。
兩股敵軍,該州一部小陳新甲與洪承疇都是傾向先擊平谷之敵,解決那邊被擄百姓,然后以逸待勞,想辦法解決到來的多爾衷主力。
為慎重起見,他們還咨詢了宣大軍的楊國柱。
虎大威,王斗三人,三人也同樣這個意思。
方略己定,大軍浩浩蕩蕩出,從京師到通州近百里。
田地河渠眾多。
不適合騎兵作戰。
雖然路上也遇到清騎騷擾,襲擊一些運糧民夫,燒毀掠奪了一些抬重,造成軍隊一定驚慌,不過大體順利。
在行軍兩日后。
大軍源源不斷到達通州之地。
順利收復了空蕩蕩的城池陳新甲連忙向京師報捷。
為了表示征戰的決心,陳新甲與洪承疇不將營地扎在通州城內,而是扎營潮白河東岸,前方就是通州到平谷間一百多里平野曠土。
二十八日傍晚,陳新甲與洪承疇招集各將議事。
王斗趕到陳新甲的中軍大帳時。
里面己經滿是頂盔披甲的各鎮將官,不過這帳內氣氛卻不怎么好。
關寧各將都是對宣大將官斜眼相睨。
神情中又羨又嫉,隱隱又含怨恨之色。
顯是怪楊國柱,虎大威,王斗等人在他們巨鹿敗潰后,不與救援接濟,同時又對王斗等人取得的涿州大捷嫉妒無比。
便是宣大各將這一邊,早在京師東郊與盧象升分兵,歸于陳新甲麾下的那些宣大游擊,參將們。
也是對玉斗嫉妒非常,很多人打著
哈哈,說話時陰陽怪氣的。
特別宣府鎮的游擊將軍李見明與溫輝,神情極為的不服氣。
還有陜西三邊來援的總兵賀人龍等人,也在罵罵咧咧。
出戰的官兵眾多,需要的糧草天文數目。
不過京畿殘破,糧草供給就極為困難。
通州原本為京師漕糧集散之地。
不過城池被攻破后。
各處的漕運糧倉或被清軍擄獲一空,或是干脆被毀,能供應的糧草也少,連上民夫。
這十萬大軍的吃喝就成為難題。
僧多粥少,陳新甲將戶部拔給的有限糧草優先供應宣大軍隊。
這引起余部的普遍不滿,關寧軍的待遇僅次于宣大軍,還好。
賀人龍等人的陜西三邊軍隊只得到少量糧草。
個個都是罵聲載道,滿腹牢騷。
王斗一向打著糧草不求人的主意,所以他從易州到京師后,隨軍就攜帶了一個月的糧草。
不過見帳內的氣氛,卻是心下擔憂,這一次出征,兵多將多然心不齊,恐怕情形不會那么樂觀。
王斗在帳內似乎被冷落了。
帳內各將官分為三拔,三處總兵各站一拔。
相互打過招呼后就不怎么說話。
宣大將官這邊雖然楊國柱與虎大威對王斗親切,但兩鎮內的參將游擊們,卻只對王斗禮貌上的寒暄小或者大驚小怪的表示仰慕,神情舉止中卻有意無意保持距離。
不招人妒是庸才,王斗隨便他們了。
好在楊國柱的中軍親將郭英賢,虎大威的中軍親將虎子臣對王斗非常親熱,讓王斗內心感到一些溫暖。
他與二位將軍也算是生死相依,并肩血戰后結下的戰友情誼。
正當王斗冷眼旁觀時,關寧將官那邊玉田總兵曹變蛟,前屯衛總兵王廷臣過來。
二人身后都擁著一些頂盔披甲的將領。
二人雖是總兵,但沒有掛印封號,都是以上官禮拜見楊國柱與虎大威二人。
特別楊國柱,的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