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門,前方就是跡河小今晚我軍可在汝河邊上營宿
今天一大早,王斗與楊國柱領軍先期出,數千大軍直過贊皇與元氏,臨近傍晚時,到達了離雜城不遠的液河邊上。算算今天全軍共走了一百二十多里路,對這個行軍度,王斗與楊國柱深感滿意。
“是要讓將士們好好歇息
楊國柱回看了身后的大軍一眼。這滴水成冰的大寒天氣,每個將士的臉上都是凍得青紫,特別楊國柱身后的中軍親將郭英賢,他不住呵著白氣,但口中呼出的濃濃口氣,轉眼間便凍結在胡須上,讓他嘴邊白花花的一片。
寒風凜冽,如刀子似的掃過身體,這個天氣穿著盔甲就是受罪。所以連舜鄉軍在內,宣府鎮所有的將士,都是將盔甲負于身上,特別是正兵營的戰士,更是將盔甲放于自己的馬匹之上。
反正有夜不收四處哨探,便是有大敵來臨,眾軍也完全來不及披上自己的盔甲。
除此之外,各人都將自己包裹得像粽子,能找到的御寒之物,全部穿在身上,頭臉也是用布巾裹個嚴實,力求不將自己的肌膚暴露在空氣之中。不過天氣實在太冷了,楊國柱與王斗都擔心長途行軍下。軍中將士可否會疲累凍傷,造成軍士非戰斗減員。
今天的行軍度己經讓楊國柱與王斗非常滿意,特別舜鄉軍的良好狀態,更讓楊國柱贊不絕口。他的正兵營全部有馬,不過一天下來,人馬還是疲憊。反觀王斗的舜鄉軍。走了一百多里,似乎還人人存有余力,由不得楊國柱不感慨。
王斗知道經過那場殘酷之極的巨鹿之戰后,軍中幸存下來的將士個。個脫胎換骨,不論是生理還是心理上,己經達到了他們所能達到的橫峰狀態,加上在贊皇休整十余日,有眼下理想狀態也不足為奇。
不過王斗還需謹慎,他知道此時因疾病、水土不服、天氣等原因造成軍隊減員現象常有。這些幸存下來的軍士,個個都是軍官種子,自己可不能因為嚴酷的天氣長途行軍,造成軍隊折損。所以除了軍中所有醫士隨行外,王斗決定除了今日,余下的路程日行百里便可,保持將士們充足的體力與精神狀態。
不是沒有先例,宋初高梁河之戰,趙光義率宋軍連續行軍十日。每日均行百余里,到達目標后立即投入攻城連續十三天。他們的對手,遼軍騎兵同樣有出眾表現,六天行軍一千二百里,傍晚到達幽州城便與宋軍交戰。
當然明人素質不能與宋人相比,兩漢時漢族男子平均身高一米八,唐宋時一米七,到了明清時只有一米六。此時的西方諸國,男子平均身高更是下降到一米五五,在身體素質上,東西方均是一代不如一代。
不過就算如此,如果六天行軍都能保持這樣的成績,在大明戰史上也是非常值得驕傲的事。
王斗與楊國柱下令扎營后,舜鄉軍與正兵營立時忙活起來,從隨軍馬車中取出帳蓬。這些馬車,除載運全軍數日糧草外,余者便是載運行軍帳篷。每隊數十人合用一頂。夜不收哨騎們早將適合扎營的地方偵探完畢,大軍按選定之地扎營便是。扎下的也只是一個簡易的槍
營,營帳周邊插上長槍,以繩索相連為線,然后在一些要點上撒上鐵蒺藜便是。連營地四周的壕溝都沒有挖,更不用說那土木混合的寨墻木墻了。
這樣簡易的營地當然要冒一些風險,不過為了節省軍士體力,加快扎營拔營度,爭搶行軍時間。這個險必須冒。只是為了防止瘦病產生,營地內的排水溝與廁所挖建不少。
軍士們忙著扎營時,楊國柱與王斗則在在營地周邊到處巡視看舜鄉軍行整快,不消多長時間,一個完善的營地己出現在眾人眼前,眾軍士住進暖和舒服的帳篷內,圍著灶火,大聲談笑喧嘩起來。滾燙的熱水與食物,很快驅趕了他們身體的寒意,讓他們更加精神起來。
反觀楊國柱的正兵營,這扎營的度就慢了許多,這些正兵營的戰士,單兵能力出眾,又經巨鹿之戰后,他們個人武力更達到了自己的巔峰。不過那種散慢的紀律性還是改不過來。
而且經友軍見死不救后,各軍士為大明盡忠的心也更淡,特別那些整編進正兵營的原宣府參將張巖部下,很多人更是垂頭喪氣。此次出戰,還是楊國柱許下了諸多好處。他們才愿意前來。
哪如王斗,一聲令下,他麾下的軍士就毫不猶豫的跟隨。
楊國柱看王斗不斷的對軍士噓寒問暖,所到之處士氣高漲,不由若有所思。他商請王斗到自己帳篷說話,王斗的兩個千總溫方亮,鐘顯才也是跟在身旁。
“軍門,今日我軍行進一百二十余里,路途順利。明日我軍直過雜城,行軍近百里,午后可到達無極扎營。后日,我大軍從無極到定州,行軍不到八”復,讓將十們早早歇息,好好討個大年,”“大年初一。我大軍從定州起身,直過慶都,完縣,一直到達滿城。行軍一百三十余里。在滿城,我大軍補充糧草,休整半日。初二日下午到初三日下午,我大軍從滿城直到易州,行軍一百二十余里。與末將保安州援軍匯合,就地休整,靜等虎軍門抬重大部到達。”
楊國柱點了點頭,王斗的路線安排有條不紊,他也沒什么可說的
這個老將便是端坐帳內,身上同樣披著厚實的鐵甲,他身旁的中軍親將郭英賢,一樣甲胄打扮。凝視王斗半響,楊國柱道:“王將軍,我正兵營皆騎卒,所以日行百里無憂,你舜鄉軍皆步車,這寒冬天氣長途行軍,軍士可否會掉隊折損?”
王斗道:“軍門不必擔憂。將士們士氣高漲,僅行軍數日,應該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