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那個義務班,他就有點頭疼。
就那么點任務指標,用得著這么多人沒明沒夜的干嗎?
每天加班到晚上十一點,他還咋回去和沈南意培養感情,咋帶著鄉親們發家致富。
不過這年頭也不是什么方法都能用的,在1975年這個時間點,任何激進的市場化改革都是自殺行為。
一個不慎就會被人抓住把柄,然后上綱上線,扣上一個莫名其妙的大帽子。
所以,他的所有行動都必須緊扣眼下的政治正確主旋律,用時代的話語體系來包裝現代的管理和技術思想。
經過簡單的思考,周衛國認為他的增效的方法絕不能挑戰“計劃指標”體系,而是應該在體系內部,通過“技術革新”和“科學管理”這兩面當時最紅的旗幟,來解決“等、靠、要”造成的生產停滯問題,提高效率。
好在他現在的人設是一個“又紅又專”、“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模范青年技術員形象。
再加上有李長安這個廠長的支持,只要他的方案不涉及到政治路線問題,廠里應該會通過的。
當下,周衛國拿出紙筆,認真思考起了可行性方案。
想要提速增效,必須要搞清楚眼下廠里生產效率低下的因素是什么,即識別痛點。
其實這個問題周衛國這兩天已經有了大致的了解,不外乎就是這個時代特有且常見的等、靠、要。
等發動機,等輪胎,等軸承;靠兄弟單位協作;向上級要指標,要撥款等等。
只要將這些問題都解決了,生產效率自然就能提上來。
畢竟這年頭的工人最是淳樸,也最是能吃苦。
很快,一個大概的方案就出現在了周衛國的腦海里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