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廠里的生產完全靠上級下達的計劃指標驅動,今年要組裝多少臺拖拉機、維修多少臺農機,都有硬性要求,時代特色十分明顯。
不過廠里的核心零部件,比如柴油發動機、變速箱總成、燃油噴射系統等,都得靠上級拖拉機廠供應。
而陰山縣機械廠自己只能生產一些非核心零部件,供應鏈完全是
“等、靠、要”
的模式
。
既等上級調撥核心部件和原材料,靠兄弟單位協作,物資不到位時,廠領導還得去上級部門
“跑指標”“要物資”。
在技術方面,工人們倒是有著
“土法上馬,自力更生”
的勁頭,缺乏先進設備時,就自己搞
“技術革新”,自制土吊車、土壓機等工具解決難題。
此外,周衛國還了解到,眼下廠里的生產壓力很大。
之前金工車間的機床頻繁出故障,導致車間幾乎停產,嚴重影響了生產進度,所以廠里才提出讓職工加義務班趕進度。
周衛國揉了揉太陽穴,得想辦法提升生產效率,畢竟老式加義務班可不行。
加完班已經晚上十一點了,自己還咋回村兒呢!
要是通過提升效率,將生產任務完成了,這班也就沒有加的必要了。
只是該如何提升廠里的生產效率呢?
周衛國倒是知道一些高效的辦法,既能解決生產效率低下的問題,同時還能迎合即將到來的改革開放浪潮。
但奈何現在只是1975年,在這個時間節點,任何激進的市場化改革都是自尋死路。
所以,具體該怎么做,還得仔細斟酌。
就在周衛國陷入沉思時,辦公桌上的內線電話突然
“叮鈴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