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奔赴災區的那一刻,媒體記者就已經和其他支援團隊一起,成為抗震救災一線的戰士。
黃金72小時,所有人幾乎都沒怎么闔眼,每天穿梭在廢墟瓦礫之間,耳邊充斥著呼喊聲和救援設備的轟鳴聲,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疲憊和焦灼,卻無人退縮。
他們爭分奪秒地傳遞著災區的最新情況,把筆、鏡頭和話筒對準抗震救災一線,在震區記錄下每一個震撼人心的瞬間。
這三天,余震不斷,喬以眠親眼見證了生命的脆弱和堅韌。
最初,挖掘機開不進來,救援團隊就和當地居民徒手搬起一塊塊頑石,為被困者一次又一次打開求生通道;
已經逃出來的工人,在聽說還有兩個工友被困在廠房,又帶領消防人員折返營救,可他本人卻再也沒有出來;
孩子剛過完周歲生日的小護士,毅然決然地報名來參與救援,全程冷靜專業,可卻在看到廢墟中挖出一個沒了呼吸的孩子時,崩潰哭泣;
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奶奶,顫顫巍巍地在廢墟上找了幾天,只為尋找一條與她相依為命十年的狗,說它是自己最后的家人了……
被困者求生的眼神,救援人員永不放棄的堅持,受災群眾相互守望的溫情……每一個瞬間都深深烙印在小喬記者的心底,帶來難以喻的震撼和感動。
在此期間,喬以眠聯合其他抗震救災地點的媒體人,迅速搭建起一個信息共享平臺。
她們利用衛星電話和網絡信號,將各個救援點的最新進展、物資需求以及受災群眾的緊急情況實時傳遞出去。
同時設立“尋親”平臺,以方便受災群眾與失散的家人取得聯系,或是讓身在外地無法趕回來的人們盡快得知親人的情況。
這個平臺為后續的救援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時也在第一時間為受災群眾爭取到了更多的援助物資和醫療支持。
可是,即便這次救援投入了最新的科技,可地震帶來的破壞太過嚴重,死傷人數還在不斷攀升。
而且,許多偏遠村落仍然與外界失聯,救援力量難以迅速抵達。
喬以眠和幾位同事主動請纓,加入救援團隊深入這些信息盲區,只為將一線的情況盡快傳遞出去,讓更多的生命得到及時救援。
抵達倉河村的時候,已經超過了黃金72小時,被困者的存活率逐漸降低。
喬以眠看到一個七八歲的小女孩,正費力地搬著石塊。
她又瘦又小,力氣也不大,可卻不停地搬運石頭。
她所做的一切對于救援工作來說只是杯水車薪,可她卻不知疲倦。
喬以眠心頭一緊,連忙上前詢問,小女孩紅著眼睛哽咽,“媽媽和弟弟還在下面,她們還活著!”
喬以眠眼眶泛紅,詢問周圍的村民才知道,小女孩是前天被救出來的,她媽媽在地震發生時把她推了出去,返回去救她弟弟的時候,就再也沒有出來。
小女孩從安置點醒了之后就重新回到這里,說媽媽和弟弟肯定還活著,她要把他們挖出來。
喬以眠去問了救援人員,對方卻搖頭,輕聲回答:“生命探測儀顯示不出有任何生命跡象,她的家人可能已經……”
那兩個字纏繞在舌尖,卻沒忍心說出來。
“我們已經和她說過幾次了,她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