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事進度之快,對雙方而都是措手不及。
以至于匠作營連夜忙碌,只為前軍增加了八輛大型盾車——在戰前計劃中,他們還需要兩三日才會摸到護城河。
沙世界在工事方面的增益,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
但徐運濤深知銳氣對攻城一方的重要性,既然有了優勢,斷沒有停下來等的道理。
“端麗誠然是堅城,但城內水系不豐,是以城濠淺窄,只兩丈寬,六尺深。”
他負手踱步。
“應對城濠,無非兩種辦法。”
“第一是架設浮橋。”
“這招快速高效,對小型的城池軍寨能起壓頂之勢,但過不了大型器械。”
“以端麗城的城防與高手數量,浮橋不行。”
“是以昨日軍議已定,還是用第二個辦法,填河!”
說這話的時候,徐運濤甚至是咬緊了牙關。
軍令既下,戰鼓通鳴。
辰時三刻,在遠離北城墻遠離城門的西段,羿鴻領右軍前壓。
與所有鎮壓要沖的城池相同,端麗城有不止一重甕城,每道城門后都吊著萬斤閘。
是以百勝軍根本沒想過以城門為主攻。
十六架盾車帶著新涂的濕泥抵近護城河,弓手搶上壓制,而后大量盾兵遮護著輔兵提土往前。
初時,洪范不明白徐運濤的凝重,只覺這只是把昨日的工作重復了一遍。
但隨著兩軍接戰,他很快意識到了問題。
土方運輸線長了數十米,固然更多的暴露于火線,但主要問題還在于城下。
護城河的外沿離城墻根只三四丈而已。
這個距離足以讓凸出墻面的馬面墻形成完美的交叉火力,以至于大盾的作用被大幅削弱。
此外,隔著城濠還有牛馬墻。
甕城內外門交替開閉,出來數百位弓矛手。
借助牛馬墻上的射擊孔,填河的士卒除了要提防上方,還須面對六米外的直射火力,甚至捅過來的長槍……
哪怕陣線有意松散,只一刻鐘,羿弘手下已丟了余五十條人命。
按這種搞法,一天下來城墻還沒摸到,傷亡恐怕得以千計。
戰事一刻不停。
洪范坐在點將臺上,逼迫自己看著城下正在產生的傷亡。
此刻,他們血未流盡、遺體尚溫,還不是戰損統計上的數字。
至于徐運濤,自軍令發出那一刻,他的臉上除去冰塊般的冷酷,便再無其他。
半個時辰后,羿鴻的第一位傳令兵奔赴點將臺,請求撤下重整。
徐運濤冷漠拒絕。
洪范起身請戰,也被勸下。
時光分秒難熬。
一年半前,金海城頭的戰爭相較此刻同樣慘烈,卻更直白——兩三日里,兩族傾盡所有,刀子白進紅出,勝負便分明。
而洪范的此時所見,只能用煎熬來形容。
每一點傷亡都是緩慢沁出的,好似以血肉去磨平鋼銼。
他有些坐不住椅子,轉頭瞥了眼徐運濤。
后者眉間如鐵,恍若未覺。
只此一眼,洪范就明白了什么叫慈不掌兵。
第一波攻勢持續了一個時辰。
午時,眾將領就著羊湯,再行軍議。
在與潘銳的私下討論中,洪范方才了解大華歷史上的多數戰場,填河其實沒那么麻煩。
橫豎是凡人能干的活,就地征發百姓即可。
一日不成便三日,三日不成便五日。
人死了,尸體也能填河,還省了土方往來,同時大幅消耗城上的檑木箭矢。
這也是徐運濤所熟悉的、天風軍十幾年來鎮壓義軍的戰術風格。
但出于種種原因,百勝軍不能這么做。
ps:這幾天查了很多中古攻城戰的資料,畢竟人打人,不能像蛇人一戰時隨便糊弄。
而且這幾章的經歷也會是洪范的寶貴財富。
他以后也是要領軍作戰的,到時候總不能無師自通了。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