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這一切的江老板與張亮的感覺截然不同,他對張亮說:“這兒的環境的確很美很靜,但是交通不便,地塊太小了,又缺水,根本無法發展機械化農業,如果在這兒修行倒是還可以。”聽到江老板的話,張亮想起李琴的觀點,他們都有商人的眼光,對于投入產出有著直觀地感覺。
張亮這一段時間查閱了不少的山區農業成功的典例,發現交通水源對農業生產很重要,很少有在這種偏僻缺水地塊又小的地方發展農業,除非封山育林,長遠發展林業。不過張亮也有另一種想法,這兒的海拔高,晝夜溫差大,病蟲害少,作物的生長期長,積累的養分充足,作物品質絕對一流。如何揚長避短,另辟蹊徑來推廣這兒的綠色產品。突然張亮有一個想法,可以通過互聯網,專門利用這種獨特的環境來發展農業:把這兒的每一個小地塊做上標記,放在網上拍賣,只賣經營權,不賣產權。中標者可以選擇在該塊地上種植自己喜歡的農作物。如果自己比較忙,可以委托當地人幫助打理,收獲的產品全部寄給他。整個種植養護收獲包裝都有視頻監控,同步發給中標者。
張亮把他的這個想法告訴了江老板,他很驚訝,用崇拜的眼光看著張亮,激動的對張亮說:“你的想法怎么與常人不一樣,別人看到的缺點,你卻能把他變成優點。”江老板的話提醒了張亮,他接著說:“我們專門打廣告,把這兒曲曲彎彎的小路宣傳出去,我們主打山區的優美環境,純人力的勞作,綠色天然的品質。現在的經濟發達了,許多富人對食品品質的要求提高,我們的低產量反倒會變成稀缺產品,價位會更高一些。”
江老板對張亮更加膜拜了,他說:“汾東的投資你指哪兒我打哪兒,絕對沒有二話。”張亮也很感動,他謙虛的回答:“我只是提供一個思路,一種選擇,對錯靠你自己判斷,我可不敢替你做主。”倆人說說笑笑返回山下。
_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