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時光,轉瞬即逝。
陸明淵換上了一身青布儒衫,襯得他身姿挺拔,眉目清朗。
他辭別了父母,獨自一人走向城東的林家府學。
府學門前,早已是車馬喧囂,人頭攢動。
青石板鋪就的寬闊地面上,停著數輛裝飾華美的馬車,一群群身著錦緞綢衫的少年郎君聚在一起,高談闊論,意氣風發。
他們是江陵縣各大士紳家族的子弟,生來便立于云端,俯瞰著尋常百姓。
府學朱紅色的大門兩側,圍著不少前來求學的學子!
他們伸長了脖子,都在等待著一個人的出現——本屆縣試的新科案首,陸明淵。
“聽說了嗎?今年的案首,是個泥腿子出身!”
“十歲案首,聞所未聞啊!不知是何等樣貌,是不是生了三頭六臂?”
“呵,鄉野小子,不過是走了狗屎運,僥幸罷了。”
“府學里的學問,可不是田間地頭那點粗淺功夫能比的。”
議論聲嘈雜,其中不乏酸澀與輕蔑。
陸明淵行至近前,腳步未停,神色亦未變分毫。
他仿佛沒有聽見那些刺耳的議論,也沒有看見那些審視的目光,只是平靜地穿過人群,走向那扇厚重的大門。
就在他即將踏上臺階之時,幾個衣著尤為華貴的少年有意無意地擋在了他的身前。
為首一人,面容白凈,眼神卻帶著幾分倨傲,正是趙家的小少爺,趙文博。
趙文博上下打量了陸明淵一番,目光在他的舊儒衫和布鞋上停留了片刻,嘴角勾起一抹譏誚的弧度。
“這位想必就是陸案首了?”
他搖著手中的折扇,語調拉得老長。
“聞名不如見面。只是……陸案首這身行頭,未免太過樸素了些。”
“圣人云‘衣冠不整,則禮儀不肅’,陸案首莫不是將圣人教誨,都忘在了鄉野的田埂上了?”
這話語極為刻薄,周圍頓時響起一片壓抑的竊笑聲。
這便是下馬威。
他們想看的,是這個農家子窘迫、憤怒,乃至失態的模樣。
陸明淵卻只是淡淡地看了他一眼,那目光平靜得像一汪古井,不起絲毫波瀾。
他沒有動怒,甚至連眉梢都未曾挑動一下,只是平靜地開口道:
“《論語》有云:‘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
他聲音清朗,字字清晰,仿佛珠玉落盤,瞬間蓋過了所有的嘈雜。
“衣衫不過蔽體之物,學問方是立身之本。若心思皆在綾羅綢緞之上,又何談‘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一番話,引經據典,不卑不亢,擲地有聲。
趙文博臉上的笑容僵住了。
他本想用圣人來羞辱對方,卻不料反被對方用更根本的圣人大道給堵了回來。
他感覺自己像是一拳打在了棉花上,不僅沒傷到人,反而顯得自己格局狹小,斤斤計較。
周圍的竊笑聲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驚異的寂靜。
那些原本等著看好戲的學子,看向陸明淵的眼神也變了。
他們本以為這只是個運氣好的農家小子,卻沒想到竟有如此氣度與口才。
陸明淵不再看他們,徑直從他們身側走過,踏上了府學的臺階,身影消失在朱紅大門之后。
趙文博臉色一陣青一陣白,握著折扇的手指因用力而微微發白。
他身旁一人低聲道:“趙兄,這小子……有點門道。”
“哼,不過是牙尖嘴利罷了!”
趙文博冷哼一聲,“進了這府學,是騾子是馬,很快便見分曉!”
……
府學的教室名為“明德堂”,堂內寬敞明亮,數十張黑漆書案整齊排列。
陸明淵尋了個靠窗的位置坐下,靜靜地從書袋中取出筆墨紙硯,從容布置。
不多時,一位山羊須、面容清瘦的教習先生走了進來。
他姓周,是府學的老教習,負責啟蒙教導新入學的童生。
周教習的目光在堂內掃了一圈,最后落在了陸明淵身上。
縣試案首的名頭,他自然是聽過的。
只是在他看來,十歲案首,多半是有些小聰明,或是記性好些罷了,當不得真。
“你便是陸明淵?”
周教習開口,聲音平淡。
“學生正是。”
陸明淵起身,恭敬行禮。
“嗯。”周教習點了點頭,隨口問道。
“《大學》首句,為何?”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