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斥候的說法,黑夫在東南方的小山崗上,廣布旌旗,甚至砍伐樹木四處插著,做出了數千人抵達列陣的架勢來,卻沒有急著匆匆出擊。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這件事雖未發生,但王翦也能看出黑夫這虛張聲勢的意圖來,此舉可使敵軍狐疑,士氣衰退,瞻前顧后,而我軍看到援軍抵達,將士氣高漲,作戰再無顧慮。
“這黑夫,果然是個懂用兵的……”
王翦欣賞地點了點頭,卻又搖頭暗道:“只是,太不老實,有些滑頭!”
于是王老將軍沒好氣地下令道:“速速去告訴他,再不出擊,這場仗,老夫也不需他立功了!”
王翦這么說,是有道理的。
他沒有管近處依然難分勝負秦、楚主力部隊,而是將目光投向了南線戰場。
大敵當前,交戰之時,最忌兵卒左顧右盼,更忌兵卒向后看。然而,正在與秦軍兩萬人鏖戰的楚軍屈氏之兵,卻因黑夫鼓搗出來的虛張聲勢,產生了動搖和混亂。
一萬人力敵兩萬,已十分吃力,隨時可能敗退了,如今身后又多了“五千”敵援,真像是一把劍頂在了背心上!
一時間,瞻前顧后的屈氏之兵一萬人,開始出現潰敗之勢!
勝負的天平,在久久僵持一段時間后,飛速朝王翦這邊跌落下來!
……
而與此同時,黑夫這邊,共敖又來請戰了,還老不開心地抱怨道:
“我來的路上一直以
為,率長會像上次在陽那樣,說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帶吾等毅然出擊,擒殺項燕,做個英雄呢!”
這個青年既不喜歡秦國律令,也不喜歡楚國貴族,甚至對立功也興趣寥寥,但卻有很深的英雄主義情節。
他是一起同生共死過的人,也沒有一般秦人不敢越矩的古板,黑夫也不必隱藏自己的想法,便笑道:
“阿敖,在我看來,此次伐楚與上次不同。上一次,李信將軍欲為滅國英雄,結果落得慘淡收場,吾等也被迫在陽苦戰,你以為我出城詐降,激勵士卒便是英雄?我哪是想做什么英雄,我是被逼無奈,當時為了圖存,為了回家,非英雄之行不能激勵士卒也……”
共敖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黑夫又道:“但此番伐楚,從王老將軍為將,要了六十萬人手時起,這場大戰,便勝了三分之一。到吾等高筑壁壘,以國力人數逼壓楚國,不與楚軍爭一時之氣開始,此戰又已勝了一半。”
“而此時此刻,當我們的旗幟插滿山崗,此戰,已近全勝!這就是所謂的,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所以秦軍就沒有,也不需要英雄。”
“率長的意思是,吾等光是在這站著,便能不戰而屈人之兵?”
共敖一臉不信。
“不信你看!”
仿佛是預般,黑夫指著南線距離他們最近的楚軍,那原本還奮力抵擋兩倍于己秦軍的楚人,不知從何時起,已經開始崩潰離散!甚至連正面進攻秦中軍的數萬楚人,此刻也在不斷后退。
共敖目瞪口呆,他看得出來,這些楚兵并不弱,方才他們不是還打的有聲有色么?
“腹背受敵,士氣潰矣,故吾等只站在此處,便以一千五百人的數量,做到了五千人的功效!”黑夫說道。
二人說話間,南線秦軍沖破了那支楚軍的陣列,一部剿殺逃跑者頑抗者,另一部則奮力往項燕的本部帥旗殺去!
“不過這場戰爭,亦是有英雄的,看那!”
黑夫又指向了項燕的赤旗,共敖也赫然發現,穩穩在原地保持了許久的項燕帥旗,它在緩緩向前移動!
北線劣勢,車兵乏力,中陣主力卻久久無功,這時候,敵軍援兵抵達,南線突然崩潰,這場仗勝負已分,但就在此時,項燕也做出了一個選擇。
他沒有倉皇撤離,沒有呆立不知所措,甚至沒有出于本能,去迎擊朝他殺來的南線秦軍……
而是旌旗前指,指向了對面的王翦本部!
“英雄,有時候也屬于敗者。”
旌旗飄飄,草木皆兵的山岡山,黑夫長吁一口氣,不得不佩服項燕做出的最后抉擇。
這位敗局已定的上柱國,帶著僅剩的一萬雜牌軍預備隊,毅然朝中央與秦軍對抗許久,但已現頹態,即將潰退的三萬主力開了過去!
他要加入他們,讓自己的熊熊燃燒帥旗,激起最后一道進攻的浪潮。
不顧后方,不顧左面,不顧右邊,只是向前向前向前!在瘋狂的進攻中,結束這一切!
絕境之中,以必死之心,求一絲涅的生機。
若不能?則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這就是楚式英雄的風范啊,這個八百年的古老國度充滿著悲劇主義的色彩。
從屈原到項燕,再到歷史上的項羽,做爺爺的,和孫兒簡直如出一轍!
這對祖孫,仿佛都在對天咆哮:“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所以這場戰爭的英雄,是項燕,是拼盡全力也無法勝利,只能慘烈悲壯收場,亡國亡家亡社稷的楚人。
邊緣觀望了許久的黑夫,也被這悲壯的氣氛感染,忽然認真了起來。
當斥候過來傳達王翦之命后,黑夫再度高高舉起了手,讓人敲響了己方僅帶的一面戰鼓!
咚咚咚咚咚!
秦軍已呈現四面合圍之勢,項燕軍的后陣,正向黑夫他們敞開。
是時候,去結束這一切了。
“走罷,二三子,拔起旗幟,全軍沖鋒,疾擊其后。”
黑夫看向了共敖,看向了東門豹、利咸、季嬰、小陶,還有身畔一千五百名安陸、鄢縣兵卒,他們已經休息足夠,期待已久。
他露出了笑:“讓吾等,去終結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