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陳從進還有一個快速來錢的法子,但是這個法子,陳從進是不太愿意實施的,那便是售賣糧食。
眼下中原混戰,到處都是流民,土地拋荒甚多,各鎮缺糧都缺的厲害,這個時候賣糧,那根本就不愁賣。
只是,明太祖的成功案例,告訴了陳大帥,想要爭天下,還是要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
這個緩稱王就算了,畢竟時代不一樣,陳大帥的邊上,已經有一堆王了,陳從進這個武清郡王也沒那么顯眼。
但是廣積糧的道理,陳大帥記的很清楚,不到萬不得已,決不賣糧。
陳從進看了一圈的地圖,南面現在不能再去了,再打的話,那就真的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只是往北的話,看起來能掙錢的好像就剩渤海,新羅這些半島國家。
但是,如果出兵進攻,其中風險很大,這個風險大不是指戰爭的風險,當然,打仗總是有風險的,只是陳從進所想的風險,是指出兵的花費,不一定能收的回來。
因此,思索過后,陳從進心中有個大致的預案,那就是帶些騎兵,然后前往契丹,就地征召契丹諸部。
逼迫渤海國向自已臣服,若是臣服,那就不打,要是不愿臣服,那就帶著奚人,契丹人,殺進渤海國內,獲取錢糧。
這個臣服,可不像振武軍節度使王卞那樣的臣服,王卞就是個窮鬼,把他榨干了,都擠不出多少錢,而渤海國不一樣,那肯定是家底在的。
陳從進是要渤海國臣服,然后連年上貢,就跟后世的大宋的歲幣一樣,拿著渤海國的錢糧,來為自已南下爭霸天下,提供后勤資金。
一想到這,陳從進急命楊建,把近些年來,渤海國的文書,情報,全都拿過來,他要仔細查看。
渤海國,是唐在東北地區設立的羈縻政權,其經濟與大唐相似,也是農耕文化,政治制度,也全部向大唐看齊。
但和大唐北方種植粟米有所不同的是,渤海國以稻米為主,水稻種植技術發達,據記載,渤海國人口從建國初期的約七十余萬人,到現在,人口規模估計在三百萬之內。
說起來,大唐對渤海國雖是羈縻統治,但是人家是定期向朝廷進獻特產,比如鹿,馬,藥材,金銀等。
這種態度,比起在大唐治下的河朔三鎮,不知道恭敬了多少倍。
此時的渤海國立國已近兩百年,內部極為腐敗,軍事水平實在是不敢恭維,而且北方屢屢遭受黑水靺鞨,契丹諸部的侵擾。
陳從進雖然讓契丹人降服,但是靠近渤海國的契丹部落,依然是時常侵入渤海,掠奪錢糧,渤海國不堪其擾。
聽聞今年年初的時候,渤海國還派人去朝廷,希望讓朝廷約束一下契丹,不過,現在的朝廷自已都一攤子事,哪有空管渤海和契丹之間的破事。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