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陣型,是標標準準的陣列戰,但陳從進如此布陣,其中也隱含著對靜塞軍劉世全的戒備。
靜塞軍雖歸順,但時日畢竟太短,且楊權恩又是楊承榮之侄,即便這個年頭,別說侄兒了,便是親兒子,恐怕在楊承榮死后,諸將也不一定會回事,不過,防患于未然,也是必要之舉措。
靜塞軍被分為左右兩翼,中間清夷軍阻隔,左翼的劉世全和右翼的齊光相陸較遠,聯絡不便,且騎軍都已被調往李旋化手中,這對劉世全在戰場可指揮調動的軍隊數量,是極大的削弱。
此戰全軍出擊,大營只有數百軍卒,可以說,這一戰,是陳從進破釜沉舟的一戰。
這一戰,雙方主力皆在此處,大營,即便是丟了,若是主力擊敗了楊權恩,那么大營可以輕松的奪回,若是兵敗了,大營有沒有失,那也無關緊要了。
這和三國時官渡之戰,曹操突襲烏巢,焚毀糧草,而導致袁紹大敗,有極大的不同,袁紹和曹操,相當于兩個勢力之間的大戰,雙方之間的戰爭,曠日持久。
軍隊數量的龐大,這也導致雙方不可能那么多人擺開陣列,一戰而定勝負,這和此番陳從進和楊權恩的戰爭不一樣。
換句通俗的話來說,那便是陳從進和楊權恩,只能算是在戰術上的戰爭,而曹袁則是戰略上的戰爭,而烏巢之失,便是袁紹在戰略上的大敗。
時間來到巳時,雙發陣列基本上已經擺的差不多了,陳從進方才心中其實有些猶豫,對面經略軍騎兵數量少于自已,是否命騎兵先行突擊。
只有沖過敵騎的攔截,攪亂敵陣,拖延對方組成陣列的時間,那么等自已大軍成陣后,趁勢突進,那么便有可能,一戰便擊潰楊權恩。
但深思之后,陳從進放棄了這個念頭,經略軍的騎兵雖然少了些,但也有近三千騎,數量上只能算有些劣勢,而自已騎兵即便是能突破敵騎的阻攔,面對楊權恩龐大的步陣,恐怕也討不到什么好處。
雙方大陣排列齊整的時間,幾乎差不了太多,陳從進略一思索,隨即下令,大軍向前緩行,正所謂,先聲奪人,在敵軍未動時,先行進軍,在氣勢上,會更勝一籌。
當然,世間之事,有利那便會有弊,大軍前壓氣勢更盛,但是披甲持銳的步行一里多地,這對士兵的體力,自然也會有所損耗,不過,陳從進還是認為,夫戰,勇氣也,戰場廝殺,士氣,更為重要。
巳時末,大軍已經逼近離楊權恩大陣約四五百步的距離停下,大軍停下一邊整理隊形,一邊稍做休息,恢復體力。
而就在大軍剛剛停下時,隊伍中忽然疾馳而出一隊騎兵,為首者正是李豐。
李豐雖說不擅馬戰,且騎術不甚精通,到馬還是會騎的,軍中并非沒有馬術精湛者,但陳從進派李豐出陣,自是有重要任務在身,這個任務,便是陳從進密令向元振突襲薊州一事。
李豐策馬疾馳至楊權恩軍陣前百余步外,隨即勒韁停駐,只見其振臂大呼,道:“薊州已破!博陵崔文浦已奪城門,大帥遣輕騎星夜兼程,薊州城旦夕即下!爾等家小皆在薊州,大帥念及經略軍亦是盧龍之軍,不忍雙方自相殘殺,今雖未戰,但勝負已分,望爾等勿受賊人所欺!”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