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就在王猛開始在青州城干起三面圍攻,日夜不息的決戰時,楊匡已經率四千羈從軍進駐蒲臺。
蒲臺守將楊文謙見楊匡抵達,那心中的大石頭,一下子就落地了,雖說楊文謙覺得,自已肯定是能守住蒲臺城的,但是城外渡口的丟失,楊文謙一時間又遲疑不決,不敢輕易出城奪取。
楊文謙是生怕在野戰中出了什么紕漏,因此,即便是軍中有些流,說自已膽怯什么的,但楊文謙還是堅定的執行軍令,死守蒲臺不失。
楊匡入城后,大張旗鼓的嘉獎了楊文謙,對其堅守不出,予以鼓勵,楊匡直,劉鄩所部兵力不多,不足以改變平盧大局,但是蒲臺城有著大軍的存糧,有蒲臺城在,就算前方戰事出了什么問題,也至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而在楊匡抵達之前,蒲臺渡口的守軍,就被劉鄩下令撤離,不過,在撤離時,劉鄩命人將搜羅到的渡船,全部鑿穿,并壓上石頭,沉入河中。
隨后,劉鄩又從鄒平撤離,往南撤向長山,淄川一帶,劉鄩知道,戰局的關鍵,還是在青州城中。
而楊匡為了以防萬一,又在蒲臺城中留下了五百騎兵,同時,緊急搜羅渡船,派人過河向北面傳遞捷報。
大軍和后方斷絕消息,楊匡知道,大王定然會十分憂慮,所以通報戰局,是當務之急。
此時的陳從進,親率驍騎軍接近了樂陵城,而這已經是行軍速度非常快了,驍騎軍全是騎兵,而且還是一人雙馬,還不用考慮后勤,沿途的糧倉,縣城,都提前一步將糧草備齊。
從這,就可以體現出這個時代藩鎮的強效動員力,藩府的官吏早已經熟悉戰爭的節奏,即便是過年的時候,還能協調好地方的糧草供應。
當然,這次這么高效,其中還有一個原因,便是陳從進率領的僅僅是六千驍騎軍,并未發大軍南征。
而在行軍途中,李旋化也隱晦的詢問陳從進,在王猛平日的表現都不是那般穩健的情況下,還要用王猛為帥。
對此,陳從進是打了個哈哈,托辭王猛勇悍善戰,且王師范剛剛接任,欲用王猛之勇,打王師范一個措手不及。
只是在陳從進心中,也在捫心自問,自已用王猛,是不是在擔心什么。
唐末五代的風氣,是大將領兵出征,若是得勝而歸,其聲望大漲,功高震主,以這個時代武夫的共性,很容易產生自大的情緒。
而這,也是陳從進一直極為謹慎的任命一方大將的緣故,野心從來就不是一開始就巨大無比的,這是由時間,經歷,慢慢膨脹的。
用人,不論是政治,還是軍事上,都是最重要的一件事,但這世界上,又沒什么面板,可以清晰的看出某一個人的智慧,野心,這所有的一切,都要靠陳從進自已去判斷。
而這,也就是常說的,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陳從進也希望用的人,是既忠心,又能打,但這種事,偶爾肯定是會出岔子的,比如眼下的王猛。
在抵達樂陵后,陳從進剛剛接見選鋒軍軍使史嗣本時,楊匡派的捷報就送到了。
信使本來是要在樂陵城中換馬北上的,但萬萬沒想到,大王冷不丁的就到了樂陵,這著實是出乎意料之外。
不過,這對信使而是件好事,工作量直接下降了九成九。
陳從進看完楊匡的捷報信后,又詢問了信使戰事的全過程,著實是無語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