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公望見陳從進有些不以為然,于是,勸說道:“大王,從高唐,到博平,再到如今的清平,屬下每每入城觀之,城中百姓,皆對大王有些怨!”
陳從進一愣,他都秋毫無犯了,這些百姓為何還會對自已有怨,若是一座城是如此,那或許還能說是特例,但聽韓公望的話語,魏博各城的百姓都對自已不滿,那這其中,定然是有什么問題。
這就奇了怪,他也沒大規模劫掠百姓,和中原那幫人比起來,自已已經良善了不知多少倍。
難不成魏博百姓更希望河陽的李罕之來魏博,又或者說,沒經歷過殘酷的對待,反而更不珍惜不成?
韓公望見狀,又拜而說道:“大王,百姓無知,受昔日樂彥禎蠱惑,皆幽州軍殘酷暴虐,且各城百姓中,皆有子侄沒于戰陣,亦或是是被俘軍中,百姓心有怨,也是可以理解。”
“戰陣之事,刀兵相見,既然上了戰場,你死我活的事,又有何怨!”
韓公望這時低聲道:“大王,話雖如此,但此時人心不附,今欲得民心,屬下有一策,或可盡得三城人心!”
陳從進聞,笑道:“韓親事盡可直。”
“大王此戰,所俘甚眾,每日耗糧皆是從后方而來,不如遴選俘眾,有博平,清平,高唐三城人士的俘虜,悉數放歸,以示大王之仁德。”
韓公望說到這,頓了一下,隨即又道:“大王,如今三城皆在我軍手中,放歸俘虜,至多不過兩三千人,又無俘兵復歸敵將之手,如此,既可減少我軍后方糧道的壓力,又能悉收三城之民心。”
陳從進聽后,細細思量,這個韓公望的建議聽起來是不錯。
這世間,雖說未必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但是民心歸附,總好過民怨沸騰來的好吧。
于是,陳從進下令,讓韓公望親自去處理此事,先廣發安民告示,讓百姓無憂,表示幽州軍并非暴虐之軍,不會搞屠城掠民這一套,又大張旗鼓的表示,會遴選三城無辜之降俘,放歸與家人團聚。
囑咐完此事后,韓公望興致沖沖的離去,他將留下清平處理此事。
而隨著要將三城的降卒放歸家中,此消息一出,無論是新設的效命軍,還是那些依然是戰俘身份的魏博降軍,心氣神似乎都回來了。
十一月十二日,大軍繼續進軍,而這回,陳從進又碰到了硬骨頭,臨清守將居然和先前的羅闕一樣,拒絕歸降。
也不知道干嘛,這幫武夫怎么跟茅坑里的石頭一樣,又臭又硬,陳從進都想把這個守將的腦子挖出來看看,里面裝的是不是秤砣。
人家死活不降,陳從進又想靠著運河來輸送糧草,那還怎么辦,只有一個法子,硬打了。
隨后,大軍在臨清城下扎營,立寨,打造攻城器械。
在攻城之前,陳從進照例,命人寫了一堆的勸降信,拋射入城。
信很簡單,因為陳從進擔心這幫武夫看不懂,所以寫的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