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一抵達中京,便先給渤海國吃了顆定心丸,表示此番出兵,只為了征討不臣。
渤海僭越稱帝,自稱圣人,自立年號,此乃大不敬之罪,征討渤海,非為覆沒其國,乃撥亂反正之舉。
監國瑋榮十分開心,以為陳從進是真的這么想的,于是連忙對使者表示,從今以后,渤海國皆用大唐之年號,對內罷稱陛下,圣人等僭越之名號。
楊建很滿意,又提了好幾個要求,比如,需要在渤海朝堂上,設立一個監察使,以防止渤海再出現違制行為。
同時,為了更正渤海國的錯誤,先前的降軍進行全部整編,像什么南司,北司,左右神策軍等,全部廢除,取而代之的是陳從進為渤海新設的旗衛。
陳從進以八個顏色,設立十六旗衛,以最先投降自已的六衛,為上旗。
當然,這么整編和后來的八旗還是有區別的,只是形似神不似,沒有什么包衣制度,也沒什么旗餉之類的。
這只是陳從進為了改變渤海軍制而做出的決定,目的是打散原有的軍將關系網。
同時,陳從進要求在渤海國中京駐軍,當然,渤海王人在哪,駐軍就在哪,畢竟渤海國是五京制,這個空子得提前堵住。
城下之盟,這些條件雖然不太舒服,但是瑋榮卻是心頭松了一口氣,不怕條件苛刻,苛刻說明陳從進真的沒想覆滅渤海社稷。
因此,這些條件,瑋榮全部答應,一點折扣都沒有打,堅決執行。
談完這些后,楊建才提出對陳從進而至關重要的條件,也就是以渤海國的錢糧,用以補充幽州的征戰需求。
純靠種田,實在是太慢了,種田兩年半,大規模出征半年,就把存的錢糧花了一大半,這還得算上從河東勒索了點錢糧,不然的話,花的就更多了。
楊建作為讀書人,覺得直接索要錢糧,有失上國氣度。
于是,隱晦的開口表示道,大軍出征,所耗頗多云云。
聞弦而知雅意,瑋榮當即知道,陳從進是要錢糧了,但這具體的數額,使者楊建卻不說,反而要讓他們去猜,這就有些煩人了。
內相乞元象和瑋榮相談后,認為楊建第一次出使的時候,所提錢糧,就是陳從進想要的。
于是,乞元象私下求見楊建,渤海欲獻武清郡王,價值二十萬貫的錢與絹帛,糧食五十萬石以供軍需。
楊建直,這筆錢糧,若是未出兵時,尚不可接受,更何況如今出兵數萬眾,戰馬損耗甚大,耗時四月之久。
總之,話里話外的意思,就是這點錢糧,遠遠不夠。
乞元象為了替渤海國少付些錢糧,和楊建徹夜相談,訴苦,賣慘,綿里藏針,什么進獻錢糧過多,會引發國內動蕩,總之什么法子都使了。
最后,楊建退了一步,渤海國獻價值五十萬貫的錢,絹帛,糧谷稻米一百五十萬石。
同時,在接下來的每年,需要進獻幽州每年十萬貫錢帛,三十萬石糧,以供軍需,作為交換,幽州將會全力庇護渤海國的安危。
(渤海國劇情結束,準備步入中原爭霸賽了,各位牙軍切勿聒噪,打下天下,人人封侯拜相,順便再求個為愛發電o(n_n)o)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