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沒想過,在大明時代,大明律竟有如此特別的條款。
其實他只是提了個建議,刑部的官員就找到了真實的案例。
只能說刑部的人經驗豐富!
這么多年,他們見過各種離奇案件。
難怪連熟悉大明律的方孝孺都被考得滿頭大汗。
這里不僅有胡大人的智慧,也有刑部官員的努力。
經過禮部官員幾天努力,首輪考試成績終于出爐。
官差貼出榜單時,考生們或哭或笑,反應各異。
方孝孺看到自己名字,長舒一口氣。
幸好及格了!
這次招考有數千學子報名。
按成績來看,只有幾百人通過筆試。
不得不說,這次考試相當嚴酷。
還有復試要進行!
()
------------
數千人同場筆試,能脫穎而出的學生自然欣喜,卻談不上完全放心。
胡大老爺將一場普通的考試弄得變化多端,令人苦不堪。
未曾聽聞的面試環節,若無復雜之處,那才真讓人難以置信。
雖然他們僥幸通過了筆試,但此前公布的規則清楚地表明:“筆試合格者可參加面試,最終按兩部分總分擇優錄取。
”這意味著筆試通過只是獲得面試資格,而非決定性勝利。
至于面試具體是什么,公示僅提到由禮部考官與其他部門官員聯合提問,題目、范圍、難度均未明示,讓人捉摸不透。
不過,聰明的學生已經開始推測,至少面試時對考生的儀態和風度會有一定要求。
這不僅是學生的共識,也是歷史的慣例——從古至今,官員的外貌形象雖無明文約束,但實際上都有潛規則。
尖嘴猴腮、賊眉鼠眼之人絕不可能通過常規途徑入仕。
簡而之,我們的王朝向來重視“顏值”,的好壞難以絕對評判,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這種狀況曾令朱元璋苦惱不已。
然而現在有了辦法!提前設定標準,是非分明。
朱元璋嘗試用這套標準審閱兩份來自不同衙門的試卷,驚訝地發現自己的評分與原有成績相差無幾。
主要差異在于文筆和字跡的細微調整。
這種結果讓朱元璋十分滿意。
連他這個新手都能得出類似結論,說明臨時調派人手閱卷完全可行。
這一措施提高了成功率,怎能不讓他欣喜?
再次審視閱卷標準和試卷后,朱元璋追問:“宋利,胡大老爺那邊的情況如何?”
宋利對胡大老爺的事極為上心。
不僅因為朱元璋經常詢問,他也知道若總是答不上來后果嚴重。
所以,盡管常在宮中侍奉,他始終留意胡大老爺的消息,就是為了此刻能及時回復。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