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落地小說網

      繁體版 簡體版
      落地小說網 > 大明:我在洪武當咸魚 > 第23章 吟詩作對,附庸風雅

      第23章 吟詩作對,附庸風雅

      難不成如今的和尚僧衣、不剃度,反倒穿上了士子服、戴上了發冠?

      他仔細一瞧,湊到幾個滿臉虔誠的士子旁邊,豎起耳朵一聽,這才明白。

      原來府試將至,這些學子覺得今年的考試格外詭異,光靠勤學苦讀似乎不太靠譜,索性來廟里燒香拜佛。

      既然正路靠不住,或許歪門邪道反而能有些奇效。

      弄清楚情況后,胡惟庸倒也沒嘲笑他們。

      上輩子自己高考前不也燒香拜佛?大學期末考試時,轉發錦鯉、放好運來之類的荒唐事,不也干過?

      說到底,不過是求個心安罷了,無傷大雅。

      胡惟庸笑了笑,繼續在廟里閑逛。

      不知不覺間,他走到一個角落,看到一群學子正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

      看那樣子,倒不像是討論學問,反倒像是在開詩會。

      這種熱鬧,胡惟庸之前可沒見過,當即興致勃勃地走了過去。

      (本章完)

      ---

      上輩子看歷史題材的網絡時,總少不了詩會寫詩、裝逼打臉的橋段。

      起初,胡惟庸還覺得新鮮。

      可每本都如此,他就覺得厭煩了。

      怎么還沒完沒了了?

      這幫人就不能換個套路?

      等胡惟庸自己真來到大明后,他才發現自己錯了——這套路還真不能換。

      但凡文人墨客聚在一起,不干點吟詩作對的勾當,還真不知道干些什么。

      為什么?

      因為經義不能輕易討論,畢竟這些年輕士子學問尚淺,說不出什么深奧的道理,反倒容易鬧笑話。

      況且,經義之談是儒家各門各派最核心的理論。

      偏偏不少學派之間的這些學問是互相沖突的。

      倘使在眾目睽睽之下議論這些話題,稍有不慎,便不再是兩個學子之間的爭執,而是兩派勢力爭斗的開端。

      因此,還是吟詩作對更為妥當。

      既能滿足學子們炫耀才華、揚名立萬的需求,又不會引發你死我活的慘烈局面。

      畢竟,經義之辯,若學問未到一定境界,根本無法分辨優劣對錯。

      而詩文的好壞,但凡讀過書的人,一讀便能分出高下。

      所以,胡惟庸來到大明后便明白了。

      古時士子聚會,無非就是那些花樣,除了談論哪位花魁美貌,剩下的便是吟詩作對,附庸風雅了。

      胡惟庸心中稍安,低頭打量了一下自己的衣著,雖略顯富貴精致,卻并未逾制,不過是件普通的士子服,倒不必擔心暴露身份。

      于是,他邁著穩健的步伐朝人群走去,打算湊個熱鬧。

      剛一靠近,便有一名少年學子笑容滿面地迎了上來,還未走近,便拱手作揖,口中忙不迭地問道:“這位兄臺,可是參加了本次恩科的學子?”

      胡惟庸毫不猶豫地點了點頭。

      自己可不就是參加了嘛,你們這幫小子考的題還是我出的呢。

      見胡惟庸承認,另一位站得稍近的二十來歲的學子轉過頭看了他一眼,一本正經地贊道:“兄臺雖年紀遠超我等,又一直未曾登科,卻能始終咬牙堅持。

      單是這份堅持,便難能可貴,實乃我等楷模!”

      胡惟庸扭頭看了他一眼,臉色有些難看。

      這話怎么聽著這么別扭呢?

      你說他是在奚落自己吧,可對方那一本正經的模樣又實在不像。

      可若說是在夸自己吧,這話又實在不好聽。

      再一琢磨,胡惟庸明白了。

      這就是個情商為零且嘴欠的小子。

      算了,老爺我不跟這種人計較。

      于是,胡惟庸索性將這話當作耳旁風,毫不理會地走到眾人內圍,想看看他們究竟在鬧什么動靜。

      有一說一,胡惟庸此時也不過五十出頭。

      放在后世,既可以算是中年大叔,也能算是小老頭,全看他在哪個圈子以及形象如何。

      胡惟庸雖然一向家底豐厚,生活舒適,但也不曾荒廢鍛煉,再加上背后還隱藏著系統的神秘力量,因此他的樣貌看起來不過四十歲上下,正值精力充沛的年齡。

      與眾學子相比,他的氣度、舉止以及衣著都顯示出他不凡的出身。

      因此,胡惟庸一出現,便迅速贏得了學子們的接納。

      畢竟,像之前那位口無遮攔、情商低下的學子畢竟是少數。

      但凡有志于科舉、希望在官場有所作為的人,都明白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的道理。

      不過,在場的學子們雖然對胡惟庸點頭微笑,但也僅此而已。

      若要他們主動報上姓名,還得等胡惟庸展現出自己的真本事才行。

      此時,詩會正進行到作詩環節,胡惟庸來得正是時候。

      在場的學子們毫不客氣,紛紛提筆揮毫,寫下自己的得意之作。

      作為后來者和外來者,胡惟庸并沒有急于展示自己的才華。

      畢竟,如今已是明朝,能抄的詩作,尤其是質量上乘的,已經所剩無幾,不能輕易使用。

      更何況,他胡惟庸何等身份,若是這些學子知道他的真實身份,恐怕個個都得恭恭敬敬地稱他為“恩相”。

      因此,胡惟庸悠閑地四處走動,順便欣賞學子們的作品。

      這一看,還真發現這些學子們有些真才實學,尤其是最初迎接他的那位最年輕的學子,文采最為出眾。

      若不是確認自己才是唯一的穿越者,胡惟庸差點以為這位學子也是帶著“外掛”的同鄉。

      s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2.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最近日本韩国高清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