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要繼續種,但不能作為我們沿溪鄉的支柱。”
曲元明站起身。
“老錢,你來看。”
錢坤連忙跟了過去。
“上灣村靠山,林地多,適合種香菇。下溪村水源好,地勢平,也勉強可以。但你看這里,”他的手指點在地圖西邊的石頭村,這里全是山石,土層薄,種什么都長不好。還有這里,河口村,緊挨著通安河,年年夏天都怕發大水,誰敢在那投資建大棚?”
錢坤的額頭滲出了細汗。
這些問題,他當然知道。作為在鄉里干了多年的副鄉長,他對這些情況了如指掌。
“曲鄉長,您的意思是……”
“單靠種地,哪怕是種香菇這種經濟作物,也只能讓一部分人富起來,而且天花板太低,抗風險能力太差。”
曲元明轉過身。
“我要的,是讓沿溪鄉所有村子,所有老百姓,都能找到自己的出路。是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皆有致富門!”
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皆有致富門?
這……這口氣也太大了!
“曲……曲鄉長,這……這怎么可能做到?”
錢坤的聲音都有些發顫。
“各村情況千差萬別,老百姓的想法也都不一樣,咱們……咱們沒那么多錢,也沒那么多人手啊!”
“錢和人,都不是最大的問題。”曲元明擺了擺手。
“最大的問題,是思路。”
他將那份摸底報告推到錢坤面前。
“這幾天,我一直在看這份報告。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我們沿溪鄉,窮是真窮,但寶貝也是真多。”
“寶貝?”
錢坤一臉茫然。
“石頭村,窮得只剩下石頭,對吧?”曲元明問道。
錢坤苦笑著點頭。
“可不是嘛,那里的地,用鋤頭刨一下,火星子直冒。”
“但他們的石頭,花紋很特別,是一種青灰色的沉積巖,斷面有水波一樣的紋路。我讓李哲查了資料,這種石頭,在省城的園林和裝修市場上,叫云青石,價格不菲。”
錢坤的眼睛瞪大了。
“還有,河口村,年年防汛,村里人苦不堪。但通安河在那里拐了一個大彎,形成了一片幾百畝的天然濕地,蘆葦蕩里,棲息著幾十種水鳥,其中還有幾種是省級的保護動物。你說,這算不算寶貝?”
“還有我們鄉里那些快要失傳的老手藝,竹編、草鞋、土布……這些在城里人看來,都是帶著鄉土氣息的文創產品!”
“曲鄉長,您的意思是……我們……我們搞旅游?”錢坤試探著問。
“旅游,只是其中一個方向。更準確地說,是打造一個農、文、旅三位一體的產業鏈。”
曲元明的手指在桌上輕輕敲擊著。
“我的初步構想是這樣。”
“第一步,整合資源,錯位發展。”
“石頭村,可以成立一個石材開采和初加工合作社,我們鄉政府出面,聯系省城的園林公司和建材市場,幫他們打開銷路。”
“河口村,利用那片天然濕地,開發生態觀鳥、垂釣休閑項目。把村里的空房子利用起來,搞農家樂。”
“上灣村這些有林地資源的,繼續擴大香菇、木耳等林下經濟的規模。”
“有手藝傳承的村子,我們成立手工藝品合作社,請縣里的工藝美術老師來指導,改良設計,通過電商平臺往外賣。”
“曲鄉長,想法太好了!可是……啟動資金怎么辦?修路、改造民居、建合作社……處處都要錢。咱們鄉財政所的賬上,耗子進去都得含著眼淚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