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他或許從未想到,自己今后的工作,將與華夏乃至世界的命運,緊緊相關。那是一條充滿荊棘的勇者之路。
然而,這條路并非一帆風順。
漢武帝一臉動容。
糧食對于帝國的重要性是不而喻的。
如果沒有天災和戰亂,每個皇帝都會想方設法的廣積糧食,興建糧倉。
就是為了防止荒年出現,百姓餓著肚子,甚至爆發起義。
他忍不住直嘆氣。
華夏后人想必是沒有存糧了。
作為一個帝王,最是見不得百姓受苦。
百姓家家有余糧,生活富足。這是每一位帝王一生的愿景!
這個袁姓后人不是帝王,卻是悲天憫人,于亂世中立下宏愿!
如果這個袁姓后人如果真的能改進水稻的育種來提高水稻的產量。
這將能拯救多少人!
是大功德之人!
袁姓后人絕對是能封神立廟的存在!
“來人,傳畫師為其畫像。”
“太史令,記錄其生平。”
“大司農,候在一旁,等待水稻雜交之法。”
“如若他真能做到他所愿之事。”
“朕愿在大漢立農神廟!”
漢武帝的聲音振聾發聵,響徹朝堂。
整整一年的鉆研,他都沒有取得任何突破。
但他仍然每日堅守在田地,查看一株又一株的稻穗。
也許是上天的眷顧,也許是辛勤的回報。
1961年7月,袁隆平在稻穗中,發現一株“鶴立雞群”的植株。稻穗又大又齊顆粒飽滿。
他如獲至寶的將種子保存好,隨后將這株水稻的子體進行播種,想要看看是否可以種出與父體一樣的雄壯植株。
結果卻不如人意。
子體水稻混亂無序,高矮胖瘦,一應俱全。
這一度讓袁隆平心情低落,但是經過細心的研究分析之后,他發現這個混亂的特征正是植物雜交后,性狀分離的表現。所以他推論該為天然雜交水稻。
水稻如果雜交得當,就能夠取得超凡的生長。
于是袁隆平堅定了研究雜交水稻的方向。
然而西方科學家斷,研究雜交水稻就是對遺傳學的無知。
但袁隆平通過實踐判斷出雜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輝的前景。
每到成熟的季節,袁隆平就在稻田里手拿放大鏡一穗穗的篩查。
直到1963年盛夏的一天,在檢查完十四萬株稻穗后,終于發現了第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了解農事的帝王此刻都是肅然起敬。
各地的水稻抽穗開花時間不太一致,但幾乎都是夏季。
而授粉時間全是在最為炎熱的中午。
袁老頂著烈日在稻田中穿梭,不辭辛苦一株一株查看了十四萬株稻穗,才篩查到一株。
這何其不易!又是何其堅毅!
怎會不讓人心生佩服之意!
經過長時間的研究,袁隆平意識到,必須打破水稻自花授粉的特性,才能研發出雜交水稻。
為此,他潛心研究,終于計劃出一套復雜而完整的方案。
_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