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唐僧中了頭疼磬,頭疼難忍,無法趕路,只能在白骨精家中住下。
那白骨精又編造了許多寶象國國王的壞話,唐僧師徒也未求證,便信以為真。
沙僧請來郎中,給唐僧瞧病。
郎中看后,診斷為頭風,給唐僧開了藥,每日熬煮服用。
那唐僧吃了人參果,身體也是強健,過了半個月,瘟氣便自動散了。
幾人再度出發,又走了五六日,見一座城。
有道是:云渺渺,路迢迢;地雖千里外,景物一般饒。
見那城,也是有祥煙籠罩,清風招搖。遠山做屏障,流水做城防,土地連阡帶陌,一片金穗麥香。
廓的廓,城的城,金湯鞏固;家的家,戶的戶,整齊有序。九重高的殿宇,鐘鼓禁苑,玉陛金階。通街的柳巷,管弦聲聲,嬌姿艷艷。
見那祥煙,敖徒便說是魔霧;見那清風,敖徒便說是妖風;土地連阡帶陌,敖徒便說是妖魔強占的土地;金階殿宇,敖徒便說是妖魔窮奢極欲。
唐僧對敖徒深信不疑,任憑敖徒如何說,他也沒有半點懷疑。只越發恨那妖魔僭局帝位,害的百姓民不聊生。
幾人進城后,收拾行李、馬匹,安歇在寶象國館驛之中,讓驛官通報。
次日,唐僧和敖徒上殿。
唐僧步行至朝門外,對閣門大使道:
“有唐朝僧人,特來面駕,倒換文牒。”
那黃門奏事官,連忙走至白玉階前奏道:
“萬歲,唐朝高僧,欲求見駕,倒換文牒。”
那寶象國王昨日已經得到了館驛通報,知是唐朝大國圣僧來訪,因此今日特地開啟朝會接見,此時聞,心中甚喜,即準奏道:“宣他進來。”
唐僧上殿,敖徒扮做徒弟,跟在唐僧身邊。
二人站在殿上,也不見禮。
那文武官員,竊竊私語道:
“這唐朝來的和尚,果然是上邦人物,見到我王竟然連禮也不見!”
那寶象國王見狀有些慍怒,有心將這和尚拿了斬首,但又因為是唐朝來的,不敢輕動。
只因那唐王李世民自稱王位,一統江山,心尚未足,常常興兵過海征伐;若斬了這和尚,怕李世民以此為借口,興兵發馬。寶象國國小民弱,兵少將微,到時悔之晚矣。
故而寶象國王忍耐下來道:“長老,你到我國中何事?”
唐僧道:“貧僧是東土唐王駕下。承我天子敕旨,前往西方取經;有通關文牒,來此倒換。”
寶象國王道:“既有大唐天子文牒,取上來看著。”
唐僧拿出文牒,放在御案上。牒云:
“南贍部洲大唐國奉天承運唐天子牒行:
切惟朕以涼德,嗣續丕基,事神治民,臨深履薄,朝夕是惴。
前者,失救涇河老龍,獲譴于我皇皇后帝,三魂七魄,倏忽陰司,已作無常之客。
因有陽壽未絕,感冥君放送回生,廣陳善會,修建度亡道場。
感蒙救苦觀世音菩薩,金身出現,指示西方有佛有經,可度幽亡,超脫孤魂。
特著法師玄奘,遠歷千山,詢求經偈。倘到西邦諸國,不滅善緣,照牒放行。須至牒者。
大唐貞觀一十三年,秋吉日,御前文牒。”
上有寶印九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