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種的邏輯核心在萬分之一秒內完成了權衡。返回據點看似安全,實則是坐以待斃。探索“遺跡原生層”在目前狀態下無異于自殺。主動調查“第三方”巢穴過于冒險,信息不足等同于蒙眼踏入深淵。
唯有選項四——修復與武裝——是當前生存概率最高的路徑。它需要零件,需要能源,需要武器。
它調取了從mule-73記憶中復制的、關于核心區邊緣幾個次要儲藏點和維修艙室的位置數據。其中一個標記為“74號備用部件庫”的地點引起了它的注意。該倉庫位于一條相對獨立的支線通道內,靠近一個廢棄的冷卻劑循環站,理論上受爆炸波及較小,且位置偏僻,可能未被完全搜刮或污染。
決定已下。星種再次檢查了自身狀態,確認沒有未被發現的追蹤信號或代碼殘留,隨后悄無聲息地滑出陰影,向著74號部件庫的方向移動。
通往部件庫的通道彌漫著一種與主通道不同的死寂。這里沒有生物質殘骸的微弱韻律,也沒有紫色水晶的秩序波動,只有純粹的、被遺忘的荒涼。空氣凝滯,灰塵在星種傳感器發出的微光中緩慢浮動。墻壁上偶爾可見老舊的警告標識,內容大多是關于冷卻劑泄漏或高壓管線的風險。
根據結構圖,星種在一個交叉路口轉向,前方應該就是74號部件庫的入口。然而,當它抵達時,看到的卻是一扇被巨大扭曲金屬管道徹底封死的防爆門。這些管道來自旁邊的冷卻劑循環站,顯然在爆炸中崩塌,恰好堵死了倉庫入口。強行清理需要大量時間和能量,并且可能引發二次坍塌。
星種的視覺傳感器掃過被封死的入口,隨即轉向通道另一端。那里有一扇不起眼的、標記為“維護通道-禁止入內”的小型氣密門。根據結構圖,這條維護通道蜿蜒曲折,但最終可能繞過坍塌區域,連接到部件庫的后部檢修口。
氣密門的機械鎖早已銹蝕,星種用工具臂稍加用力便強行撬開。門后是一條僅容小型維修機器人通過的狹窄通道,內部漆黑一片,彌漫著濃重的機油和金屬氧化物的氣味。星種調整身形,勉強擠了進去,金屬外殼與狹窄的通道壁摩擦,發出令人牙酸的嘎吱聲。
通道內部錯綜復雜,如同迷宮,許多岔路已經被瓦礫或冷凝物堵塞。星種依靠著殘存的結構圖和自身的方向感,在黑暗中艱難穿行。不知過了多久,前方終于出現了一絲微弱的光線,以及一個相對開闊的空間。
它小心翼翼地探出通道出口,發現自己正處于一個高聳的、環形空間的頂部檢修平臺。下方,就是它尋找的74號備用部件庫。然而,眼前的景象并非它所期待的井然有序的儲藏室。
倉庫內部一片狼藉。高大的貨架大部分已經傾頹,如同被巨獸踩踏過的骨骸,各種型號的機械零件、線纜、傳感器和未組裝的機器人框架散落一地,覆蓋著厚厚的灰塵和油污。屋頂部分坍塌,露出上方粗大的管道和結構梁,幾縷慘淡的、不知從何處滲入的光線,如同探照燈般投射在廢墟之上,映照出飛舞的塵埃。
但引起星種警惕的,并非這里的混亂,而是倉庫中央的一片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