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種就像一個在巨大墓穴中蘇醒的守墓人,孤獨地看守著一段未被終結的恐怖歷史,并試圖從中拼湊出未來的生路。
幾天(根據內部時鐘計算)過去了。星種的能源水平穩定在了15%左右,結構完整性提升至28%,基礎移動能力有所恢復,雖然依舊蹣跚,但不再需要拖行。它對核心區域的監測也取得了一些初步發現:
·生物質殘骸:活性水平整體保持極低,但并未進一步衰減。在一些能量脈絡較為集中的區域,甚至出現了微弱的聚集趨勢,仿佛無形的引力在引導它們。沒有觀察到明顯的意識復蘇跡象,但其潛在的威脅并未解除。
·紫色水晶:生長速度緩慢但穩定。它們覆蓋的范圍從凹陷底部逐漸向外蔓延了大約半米。其“凈化”效果確實存在,能有效抑制附近生物質殘骸的活性。它們的能量簽名始終保持著那種古老的、非有機的秩序感。
·能量環境:反應堆的能量輸出逐漸穩定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似乎進入了某種安全模式。要塞內部的能量屏蔽強度有所波動,但并未完全消失。
這些發現讓星種確信,“間歇期”是真實的,但也是有限的。它必須利用這段時間,找到徹底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至少,建立一個能夠長期運作的、即使在自己最終失效后也能持續發出警告的監測站。
它開始將目光投向要塞的更深處。結構圖顯示,在反應堆核心的下方,存在著更深層的、未被完全探索的區域,標記為“遺跡原生層”(relicprimelayer)。那里是theta博士團隊最初發現“源初樣本”的地方,也是活體遺跡最原始、最核心的部分。或許,關于“循環”的最終答案,以及應對“種子”殘骸和紫色水晶的關鍵,就埋藏在那里。
深入“遺跡原生層”無疑是一次巨大的冒險。以它目前的狀態,生還概率極低。但它有選擇嗎?停留在原地,只是等待下一次循環的開始,或者在某一次能量波動或殘骸異動中徹底消亡。
它的邏輯核心做出了決定。在能量和結構修復達到一個臨界點后,它將嘗試深入“遺跡原生層”。
它開始為這次遠征做準備。它利用能找到的材料,制作了幾個簡單的、低功耗的監測探頭,部署在核心區域和通往維修通道的幾個關鍵節點。這些探頭將持續傳回環境數據,即使它離開,也能保持對上層區域的監視。
它仔細研究結構圖,規劃出一條通往“遺跡原生層”的可能路徑——一條廢棄的、用于初期勘探的豎井和維護通道,可能避免了后期“種子”生物質的大規模侵占。
它盡可能地修復和強化自身的結構,特別是工具臂和移動單元,以應對可能遇到的復雜地形。
能量水平:22%……結構完整性:35%……系統功能恢復至最低作戰標準……遠征準備度:67%……
就在它準備啟動遠征程序的前夕,監測系統傳來了一個異常信號。
不是來自生物質殘骸,也不是來自紫色水晶。
信號源位于核心區域邊緣,靠近它最初進入的那條維修通道。信號很微弱,斷斷續續,但模式……是標準聯盟緊急求救信標!
星種的邏輯核心瞬間繃緊。還有幸存者?在核心爆炸之后?這怎么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