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楊文炳心中的猜測,在這一刻得到了印證。
他原以為彥公子只是為了避開塵世的紛擾,才選擇歸隱于尋常市井之間。
卻未曾料想,對方竟真的會在這萬眾矚目的盛會之上,再度現身。
并且,還是以這樣一種石破天驚的方式,為世人獻上了一曲足以繞梁三日的優美琴樂。
楊文炳下意識地屏住了呼吸,將雙耳豎起。
想要捕捉那隨風而來的詞文。
恰在此時,一陣清快而又恰到好處的湖風拂面而來,輕柔地卷動著花船上的琴聲與歌聲,悠悠然地吹向岸邊。
僅僅只此一瞬,那清澈而又極富磁性的歌聲,便仿佛化作了一句句凝練清晰的詞文,精準無比地敲擊在他的耳畔深處……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剎那之間,楊文炳的身形猛地一僵,整個人宛若被無形的驚雷劈中,呆立當場。
好詞!
這當真是好詞!
僅僅是開篇一句,一幅孤寂、清冷而又意蘊悠長的畫卷,便已在他的腦海之中轟然展開。
皎潔無瑕的月光流轉于朱紅色的華美樓閣,又悄然穿過那雕花的窗戶,靜靜地灑落在一位徹夜無眠的觀月者身上。
此情此景,已然是對月懷人的非凡意境。
而緊隨其后的下一句,更是堪稱神來之筆。
那看似無理的埋怨,質問月亮為何偏偏要在人們離別之時才圓滿,卻將那份無法訴諸于口的愁緒與悵然,于瞬間推向了情感的頂峰,把那份刻骨銘心的思念寫得淋漓盡致!
以楊文炳沉浸文道十余年的深厚見識,光是這驚才絕艷的開篇兩句,便足以讓此詞傲立于整個大乾文壇,成為無數文人墨客爭相傳頌、頂禮膜拜的不朽佳作。
然而他萬萬沒有料到,這等足以撼動心神的才情,竟然還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就在他心神激蕩,難以自持之際。
那熟悉而又仿佛帶著魔力的聲音,再一次穿破夜空而來——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嗡……
楊文炳只覺得自己的呼吸陡然變得急促,眼前的一切景物都化作了一片茫然的空白。
就好似有一口無法形容其巨大的沉鐘,在他的精神世界里被悍然敲響,那回蕩不休的鐘聲響徹了整個天地,似乎要將世間萬物都徹底占滿。
“好一個千里共嬋娟!”
將滿腔的情思寄托于天邊明月,縱使相隔千里,亦能共賞這片美景。
只此一剎那,全詞那凄清幽怨的基調便被徹底扭轉,驟然升華為一種曠達灑脫、包容天地的博大胸襟。
如此超凡脫俗的境界,如此鬼斧神工的筆力,若非是那種心境已然超脫于九天之上的非凡人物,是絕無可能參悟通透的!
楊文炳甚至無法用任何語,來準確形容自己此刻的心情。
只感到喉頭一陣難以抑制的哽咽,最終才從齒縫間艱難地擠出了幾個字:“此句……必將萬古流傳!”
是啊,那艘花船上的神秘之人,永遠也不會讓他感到失望。
也直到此刻,楊文炳方才恍然意識到一個自己先前忽略了的問題。
自從七月初三鏡湖文會開幕至今,他便一次又一次地追尋著彥公子的蹤跡。
初次相見時,是在鏡湖之岸,一句“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讓他初次窺見了其才華的冰山一角,心中震撼不已。
再次相見時,是文會夜里的湖心小舟之上,一首“東風夜放花千樹”憑空而生,其絕代風華席卷了整個江南。
第三次,便是今夜他與彥公子偶遇之后,二人把酒甚歡,那一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更是將人生的至高哲理道得通透無比,堪稱妙絕。
而這第四次,便是在這明月浩渺、水天一色的湖面之間。
這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如驚雷般呼嘯而出,震徹了在場所有人的心扉。
顯而易見,彥公子的每一次出現,都必然會伴隨著一首遠遠超出大乾所有文人想象極限的詩詞誕生。
在此之前的文會之上,所有人都以為那從天而降的驚世詞文,乃是由真正的仙人所作。
當時楊文炳對此不以為然,并且堅定地認定那必然是出自彥公子之手。
但是現在,他信了。
能夠如此接二連三地創造出這般驚世駭俗、足以載入史冊的奇作,這位彥公子他,不就是一位謫落凡塵的仙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