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世書》
“世上最利的不是刀劍,是求死之心。趙諶不過十歲,但他的決心卻比玄鐵更硬,比寒冰更冷。他敗了,但他讓整個天下都記住了一件事:有些東西,比勝負更重要……”
——古大師《英雄無淚·外一章》
“我還是更喜歡古大師的文風……”趙諶咂咂嘴,他喜歡那種滿滿逼格感的文風。
之后,黃大師、溫大師、等眾多武俠大師的小說節選,趙諶都一一看了下來。
不得不說,比起史料文獻,小說就是要精彩,并且吸引人的多。
看完小說與自己有關的節選點評后,目光繼續下移,觀看了起來。
“太子趙諶的決策,是一種極致的象征性抵抗。他通過精心策劃的就義,將自身肉體毀滅轉化為一個不朽的政治與文化符號,深刻影響了南宋乃至后世民族心理結構。”
——《重估宋代精神:從符號學看歷史》
“在同州的悲劇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早熟的靈魂如何試圖以一己之力承擔整個文明覆滅的重壓。趙諶的選擇,是意志對命運的終極反抗,其哲學意義遠超一場軍事失敗。”
——《劍橋中國軍事史·遼夏金元卷》
“這個十歲孩子的死,如同一顆投入歷史靜湖的巨石,漣漪蕩漾至今。
他或許是中國古代史上,最年輕,也是最決絕的‘國魂’化身。
后世崖山之后無中國之嘆,其精神源頭,正可追溯至同州城頭那抹瘦小的身影。”
——《東洋的悲劇:宋的滅亡》
不論是正史,還是傳記演義小說,全是一片贊揚,趙諶心里爽爽的。
之后,趙諶又看了幾條嚴肅文獻的點評,而后目光繼續下移。
“竟然是后世名人點評?”趙諶沒想到,這次的點評,竟然如此豐富。
他本以為這次之后,慣例是網友點評才對,沒想到竟然出現了很多名人。
這次的后世點評,太豐富了!
當然,從現代文獻可以看出來,現代史學家們的評價,就更為深刻了。
甚至之后的文獻中,字里行間都能看出,對自己獨屬的“向人心行霸道法”的復雜。
想說自己秉性癲狂又覺得不妥。
畢竟自己從逃亡到現在,都很穩重。
說自己穩重,城府深沉,可做出的選擇,又是那么的極端瘋狂。
可以看出得來,正如自己所料,史學家確實在皺眉了,文字里透著一股別扭。
對此,趙諶只是心底一笑。
真正的原因,誰又能誰想到,行霸道于天下人心,是當時為了說服宗澤三人的借口?
只是他也沒想到,這行霸道于天下宋人之心的說辭,對后世竟然有那么大的影響。
不但給南宋立下了政治正確,岳飛也因自己這番話,命運被改寫,得以善終。
“……”
“宋室南渡,獨太子諶北峙同州,十歲而殉社稷。剛烈之氣,千載下猶能激蕩人心!”
——(明)王陽明《傳習錄·補遺》
“同州一炬,諶魂歸蒿里。以童稚之身,行霸王事,雖敗亦足令狐鼠輩羞死。”
——(明)李贄《焚書·讀史札記》
“……”
“考同州之役,太子諶非不能走,乃不愿走。所謂‘舍生取義’,童而踐之矣。”
——(清)曾國藩《求闕齋日記》
“……”
“吾國民族精神之不死,于十齡之烈太子身上見得最真。其價值遠超一座城池。”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
“趙諶太子是同州城頭的一把火,燒穿了‘積弱’的假象。他告訴我們,國人血性從未冷卻,只在等待點燃之時。”
——魯迅《偽自由書·最天才的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