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時分,殘陽西斜。
數以千計的學子如同行尸走肉一般走出考場,返回住處后倒頭大睡。
與此同時。
杜荷等在內的一眾官員,則開始了審卷。
李承乾坐在軟榻上,看著手中一份份剛收上來的答案,眉頭微微皺起。
“也不知道這幫人腦子是怎么長的。”
“就比如這個,他說關中卻糧食,是因為百姓們沒有把地全部都用來種紅薯和土豆,這不胡扯嗎?!”
“孤早就說過了,紅薯和土豆只能是輔糧,人還是要吃米面的。”
李承乾隨手把卷子丟到一邊。
看了半天之后,他便忍不住嘆了口氣,實在感覺有些頭疼。
第二道策問果然很難。
有許多學子壓根就不知道關中的人口,和大唐的賦稅收入是多少,甚至于連一畝地產多少糧食都不知道。
這其實也不怪他們。
他們這些人大多數都不愁吃穿,自然也不會知道一畝地的產能,但不知道這些,就沒辦法答題。
翻看了好一會后,李承乾終于找到了狄仁杰的答卷。
卷子很工整。
雖然字跡還是略顯青澀,但也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李承乾坐直身子,仔細看去。
先是第一道策問,狄仁杰總結了一番歷朝歷代關于屯田政策的優缺點后,就開始闡述自己對于遼東屯田之策的看法。
總結來說,就是半兵半農。
年齡偏大的,受過傷的,可以不必訓練,而正值青壯年的,卻必須要訓練,除了農忙時節之外,每隔五日聚在一起,以“旅”為單位,進行訓練。
李承乾并沒有過多留意這一題,眼神移動,看向了第二道策問。
漸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