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就地挖水井,從底下取水。
第一種方法太耗費人力,因為從這里挖溝渠到東河,路途太過遙遠。
而且挖溝渠的事讓他一下子想到了隋朝大運河,煬帝那家伙就是栽在挖運河上面的。
第二種方法相對來說比較省力,但燒磚筑墻用水的量不是一般的大,撇開挖的水井數量問題,但是底下水脈會不會因此受損,從而影響姜氏族人的用水,那就得不償失了。
除了水源、路、運輸等問題之外,還有一個就是燒磚所用的土的問題。
燒磚所用的土是細土。
細土是多存在于河邊表層淤土下面的細膩粘土,接近于制陶的黃膠泥。
當然,一般地表生長植被往下挖,也能挖出來粘土。
粘土挖回來還需和上草木灰才能燒磚,而建造如此長的磚墻的話,勢必要用到足夠多的土,來回往返于東河與部族的人,不可能一點危險遇不到。
尤其是他想到上次在草灘那邊遇到了鼉龍,更讓他意識到了草灘與河邊的危險。
苦思冥想之下,木風只得想了一個綜合的解決方法。
這個方法就是自姜氏向東河挖一條引水的溝渠,同時貼著溝渠的沿途樹木都給清理出來,順勢墊出一條路來。
而挖取溝渠的表層土都運回部族,作為將來種植作物的熟土——富含養分,利于作物生長的土。
而底下更深處的粘土則直接用來摶泥燒磚。
這樣一來,既解決了路的問題,也解決了部分土的問題,更是解決了用水的問題。
而且三項“工程“都集于一個挖渠上,總的來說絕對是縮短了工期的!
一旦引水成功,到時候木風就可以弄一條與真正意義上的大護城河,順著護城河再從東河里弄幾條鼉龍過來
“咳咳,引鼉龍的事暫且放一邊吧,這個危險系數跟操作難度都有點高!“木風想著。
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做一輛平板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