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看穿了文載尹內心的顧慮,李徹笑了笑,語氣放緩道:“當然,法律絕非兒戲,不能說改就改。”
“立法司內部需要有審議與核查機制,外部也必須有相應的制約,譬如最終的裁決之權仍在朕手,重大修法也需經過廷議。”
“朕要的,不是又一個權力無限膨脹的衙門,而是一個嚴謹、獨立、能與時俱進的立法機構。”
他的目光落在文載尹身上,充滿了期許:“朕的臣子當中,文老是最剛正不阿的,行事有原則、守底線。”
“正因如此,朕才愿將這關乎國本的重任,托付于你。”
李徹站起身,走到文載尹面前,語氣轉為溫和:“文老,此事關系重大,你不必立刻回復朕。”
“回去好好思量,這個攤子能不能接,愿不愿接,想清楚了再來給朕答復。”
說罷,將那本律法草稿放回文載尹手中。
文載尹手捧律法草稿,只覺得輕飄飄的,卻又重如山岳。
“臣告退。”他深深吸了一口氣,躬身行禮,緩步退出了養心殿。
望著文載尹的背影,李徹也沉默了片刻,才回到桌案后面。
他也不知道自己的這一步走得對不對,步子邁的是不是有些大。
李徹很清楚,民主之事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數代人的持續努力。
或許下一代君王又滋生了野心,下一批朝臣又成為了優越的上層階級,脫離了民眾。
所以,李徹需要真正的盟友,一批真正的有識之士。
而這些人,都要從科舉之中獲得。
李徹繼續將目光投向考卷,帖經、墨義之后,剩下的還有詩賦、經義、策問。
他不準備將詩賦搬上考卷,不是因為不喜歡,實在是詩賦這東西對治國無用。
當然不是因為李徹不喜歡詩賦,沒有人不喜歡詩賦,那是人類浪漫情感的結晶。
但是,這種浪漫救不了國家。
李徹也很喜歡李白,甚至可以稱得上崇拜,但喜歡歸喜歡,自己若是唐玄宗,也不會用他李太白。
而經義和策問,就是可以搬上考卷的題目。
所謂經義,相當于今天的論述文,但內容局限于儒家經典。
考官從四書五經中摘取一句話或一個命題,要求考生闡發其微大義,闡述其中的儒家思想和哲理。
經義就是進一步考察學子的學識,屬于正統儒家學子的舒適區,但不是李徹的舒適區。
雖然李徹腦子里有原主的記憶,對四書五經也有所了解,但距離儒學大家可差的太遠了。
所以經義還是要交給陶潛、文載尹這些大儒來出。
而策問則不同,相當于后世的申論或政策分析論文。
考官提出關于經史、時政、治國方略等方面的實際問,要求考生發表見解,提出解決方案。
例如:如何治理黃河水患、如何整頓吏治、如何防御邊患等。
目的是為了考察考生的政治見解、治國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知識面的廣度,也是科舉考試中最高層次的題目。
李徹思考片刻,提筆寫下如何開民智?的考題。
至此,一份副卷便編纂好了。
李徹閱覽了一遍,十分滿意,感覺這套卷子比主卷更好,或許一個月后用這套卷子也無不可。
他將卷子卷好,用印泥封住,隨后起身藏在身后書架的暗格之中。
“懷恩。”
“奴婢在。”
“看好這個書架,下面的人進來打掃養心殿時,不許觸碰書架。”
“喏。”
一月的時光,倏忽而過。
春意尚未完全褪去,夏天便已經悄然降臨,帝都卻已被人潮與喧囂點燃。
天邊剛泛起魚肚白,通往貢院的各條主干道上,已是人影幢幢,摩肩接踵。
來自天南地北的學子們,無論出身寒微還是家世尚存,無論年少氣盛還是兩鬢微霜,此刻都懷揣著同樣忐忑的心情,匯成一股浩蕩的人流走上街道。
今日,是新朝首次恩科會試之期。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