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幾件東西爭議很大,小張你也來幫著看看?”
來了。
真正的考驗來了。
張泉心里一凜,面上卻不動聲色:“楊教授您太客氣了,我就是個野路子在各位老師面前班門弄斧了。”
楊教授哈哈大笑,領著眾人走到一張鋪著藍色絲絨布的長桌前。
桌子中央,放著一個青花瓷盤。
盤子畫工精美,龍紋矯健,青花發色沉穩,底款寫著“大明成化年制”。
“就是它。”
一個中年研究員扶了扶眼鏡,開口道,“我認為是成化本年的官窯器。”
“無論是器型、龍紋畫法還是青花的發色,都符合成化朝的特征。”
另一個年輕點的立刻反駁:“王老師我覺得不對。”
“這釉面太亮了,有點賊光像是后仿的。”
“而且底足的修胎方式,感覺更偏向康熙朝。”
兩派人各執一詞,引經據典,爭論不休。
楊教授笑瞇瞇地看著,不說話,最后目光落在了張泉身上。
張泉沒急著上手,只是靜靜地看著。
他集中精神,雙眼微微一凝。
透視眼,開啟!
瞬間,眼前的瓷盤在他視野里變得透明。
物品:清晚期仿成化青花龍紋盤
年代:光緒年間
價值:仿古工藝品,市場價值約十二萬元
備注:胎體潔白細膩,拉坯工藝精湛,為清晚期景德鎮御窯廠仿古頂尖之作,非高手極難分辨。
果然是假的。
但光說假的沒用,得說出個一二三來。
他將腦海里的信息迅速消化,轉化成專業的鑒定術語。
他往前走了一步,指著盤子說:“楊教授,各位老師我能不能說兩句?”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過來。
“這盤子確實是好東西。”
“但不是成化的。”
張泉語氣平穩。
“哦?何以見得?”
最先說真品的中年研究員王老師,顯然有些不服氣。
“請看這里。”
張泉指著盤子內壁的釉面,“成化官窯的釉下氣泡,特點是疏朗、大小不一行話叫聚沫攢珠。”
“而這個盤子,您仔細看釉下的氣泡形態過于密集,而且大小幾乎完全一樣。”
“這是清代后期仿古瓷的典型工藝特征。”
他又指著盤子上的龍紋:“還有這鈷料的暈散。”
“它在模仿成化朝使用的‘平等青’那種淡雅柔和的效果,但模仿得太刻意了。”
“你看這龍鱗邊緣的暈散,是浮在釉面下的,而不是像真正的平等青那樣,有種沁入胎骨的層次感。”
“這是因為清代用的鈷料提純技術更高,反而失去了那種天然礦物料的不確定性。”
研究室里,鴉雀無聲。
之前爭論的幾個人,全都湊了過去,拿著放大鏡仔細觀察。
越看,臉色越凝重。
張泉說的,全都是教科書上都未必會詳細寫出的微觀特征,但又是實打實存在的鐵證。
王老師的臉,一陣紅一陣白,最后長嘆一口氣,對著張泉拱了拱手:“受教了。”
“小張師傅,果然是英雄出少年。”
“我……我看走眼了。”
楊教授撫掌大笑,看向張泉的眼神里滿是欣賞。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