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炆必不忘今日兩位先生之恩!”
朱允炆看著眼前為自己殫精竭慮的黃子澄和齊泰,語氣沉重而真摯,鄭重其事地說道,每一個字都仿佛帶著千鈞之力。
說實在的,朱允炆心中此刻確實是涌動著難以喻的感動。在這深宮之中,能得如此不計個人得失的輔佐,實屬難得。
黃子澄和齊泰兩人甘愿為了自己,主動去承擔那可能招致非議的“惡名”,背下黑鍋,而將唱紅臉、施恩惠的機會留給自己,以此助自己收服朱煐那等桀驁難馴卻又能力超群之臣。為此,他們甚至不惜犧牲自己最為看重的清譽名聲。
兩人都是讀圣賢書出身的文人,朱允炆深深明白名聲、氣節對于一個正統文人而有多重要,那幾乎是比性命還要緊的東西。
而偏偏,就是如此看重名聲的兩人,為了自己這個學生和主公,卻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犧牲。這份決絕,令人動容。
這更是一場押上一切的豪賭!
賭的就是自己能夠成功爭得儲位,最終登臨那九五至尊的寶座。若是日后不能登基,功敗垂成,那么今日他們所有的犧牲不僅將白費,恐怕連兩人的身家性命都有可能受到牽連和清算。真正是做到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命運徹底捆綁。
所以,朝堂上有不少官員都是精明的中立派,在形勢沒有徹底確定明朗之前,在洪武皇帝這棵大樹依舊參天之時,他們是絕不會輕易下注的,只會持觀望態度。
甚至哪怕朱允炆當真被立為儲君,在老朱去世、權力真正穩固交接之前,這些人之中的大部分也依舊不會采取什么明顯的動作,只會暗中示好。
在朝廷里面混,最重要的是一個“穩”字,明哲保身是首要。
那么,最穩的選擇是什么?
那自然是等一切都塵埃落定,等形勢徹底明朗、再無變數之后再下注投靠,雖然這樣獲得的從龍之功和利益會小很多,但同樣的,也幾乎不用承擔任何政治風險。
正是因為大部分朝臣都是這樣的想法和做法,所以朱允炆才愈發明白眼前黃子澄和齊泰這番早早押注、毫無保留的支持是何等可貴,何等義薄云天。
“殿下洪福齊天,只要能順利登臨大寶,開創盛世,我們現在做的這些微末犧牲,又算得了什么?”
黃子澄搖了搖頭,看著朱允炆真情流露的樣子,心中很是慰藉,覺得自己一番苦心沒有白費。
兩人之間的交集并非僅限于簡單的君臣之別,黃子澄是朱允炆正兒八經的啟蒙老師,是親自看著、手把手教著朱允炆從懵懂孩童長大的,這樣的深厚情誼讓黃子澄在爭儲之事上根本沒得選擇,必須全力支持,但同時,也讓兩人的政治命運徹底進行了深度的捆綁,難以分割。
就像是今日朝堂上發生的事情。
倘若是換一個人,像黃子澄這般在朝堂之上,在尚未和朱允炆詳細商議、取得明確首肯的情況下,就貿然改變了朱允炆原有的計劃,甚至帶著整個文官集團的人一起脫離了朱允炆預設的軌道。
在這樣的情況下,朱允炆必然要追究其僭越之責,甚至因此大發雷霆也是正常的事情。可當這個做出“擅自”舉動的人是黃子澄的時候,朱允炆的地將那至高無上的皇位傳出去,免得到時候朱煐那執拗性子一上來,翻臉不認人,來個視金錢如糞土,視皇位如草芥,那老朱可就真是傻眼了,一番苦心籌劃付諸東流
沒錯,老朱這就是在未雨綢繆地進行“道德綁架”,要用親情和責任感這把軟刀子,一點點地、不動聲色地綁住朱煐那顆可能“放飛自我”、不受約束的心。
因為老朱太明白了,換做世上其他任何一個人,面對九五至尊的寶座,自然是千肯萬肯,絕無拒絕之理。可偏偏朱煐的性子這皇位,還真不一定能綁住他。一個連自己性命都敢拿來在朝堂上豪賭、視若草芥的人,還會在乎區區皇位嗎?這才是最讓老朱心里沒底的地方。
是以,朱允熥實際上就是老朱埋在朱煐身邊的一顆重要的棋子,一個溫柔的后手,既是觀察者,也是情感紐帶
而事實上,老朱的想法也并非沒有道理。這些日子以來,朱允熥雖然大多時候沉默寡,如同影子般存在,不曾多發表意見,可朱煐的所所行,其剛直不阿,其智慧鋒芒,其與張平、方孝孺等人時而激烈、時而融洽的理念碰撞,全都被朱允熥一點一滴地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悄然沖擊著他固有的認知。
而今天的這一幕,燕王送禮碰壁時那隱忍的怒意,秦王仗義執時那粗豪的直率,蔣瓛秉公無畏時那冷峻的堅決,也都被朱允熥清晰地看在眼里
隱隱的,朱允熥感覺心底有某種被壓抑已久、幾乎僵死的東西在悄然松動,一股子難以說的、陌生的熱血悄悄上涌,讓他常年略顯蒼白的臉頰都泛起了一絲極淡、不易察覺的紅暈。
朱棣扔下禮物就走了,走得干脆,卻也憋著一肚子火,想必回到燕王府少不得要發泄一番。
而緊接著,朱煐就毫不遲疑地、幾乎是立刻吩咐下人:“把這些東西,原封不動,立刻追上去,送回燕王府!”語氣斬釘截鐵,沒有絲毫轉圜余地。
開玩笑,咱處心積慮就是要把你往死里得罪,能收你禮物?那不是前功盡棄,讓你覺得有緩和余地?這口子絕不能開。
在朱煐的宏大“作死”計劃中,朱棣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是確保未來“死亡率”的關鍵備份。
原本剛穿越過來的時候,他覺得完成那個“為家國天下諫而觸怒君主被殺”的終極任務,在大明洪武朝應該是十拿九穩、十分簡單的事情——畢竟老朱的屠刀那是名聲在外。可真正操作起來之后,朱煐才發現并非如此,簡直是困難模式。
老朱也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錯了,對自己無比寬容,尤其是最近,壓根連發脾氣都不發,幾次三番在死亡邊緣試探,結果都像是拳頭打在了棉花上,甚至偶爾還能得到兩句不著調的夸贊。
這讓朱煐十分無奈且焦慮。哪怕他已經想好了后手,比如通過和胡老三私下制造金錢來往的假象,試圖讓老朱誤會自己貪污受賄且數額巨大,可他依舊不確定,以老朱目前這種反常的、近乎縱容的態度,到底能不能狠下心直接把自己給嘎了。這老朱,不按歷史套路出牌啊。
未雨綢繆總歸是沒錯的,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
大明開國之后,按歷史走向,前三任皇帝分別是老朱,建文帝朱允炆和永樂帝朱棣。
所以朱煐決定,雙管齊下,甚至三管齊下!在老朱手下積極找死的同時,也得給未來的朱允炆和朱棣身上做好“仇恨”鋪墊,廣撒網,多斂魚。
倘若朱允炆和朱棣能提前把自己當成眼中釘、肉中刺,最好是能夠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的話
那就算自己在老朱這頭吃了癟,沒能死成,日后在這兩位手下,也依然保有持續作死、最終成功的希望。這叫多線程操作,確保任務完成。
畢竟現在已經是洪武二十五年了,老朱年事已高,留給朱煐“激怒”他的時間確實不多了。
朱煐并沒有絕對的信心能在有限的時間里,真正觸及老朱那深不可測的逆鱗,讓他下達處死自己的命令。時間緊迫啊。
如此來算的話,朱棣這一條線就變得尤為重要了這可是未來的永樂大帝,若能讓他記恨上,那成功率必將大增。這可是個硬骨頭,也是個大機會。
所以,必須把朱老四往死里得罪!往絕路上逼!不留任何余地!
不過,目前來看,這朱老四這條線怕也是不太好走。這丫的好像多少遺傳了老朱那點“容易對特定人才產生奇異寬容”的性子最近簡直是抽了風了一樣,態度轉變令人費解。
明明之前朱老四入京的時候,在朱雀街縱馬擾民,被自己當眾斥責并親手送進了應天府府衙大牢里關了好幾天,這雙方總該是結下死仇了吧?面子丟大了。
朱老四總該記恨上自己了吧?
可這丫的,記恨了一段時間之后,難道自個兒消化了?還想通了?斯德哥爾摩了?
現在這不但在朝堂上的時候偶爾會幫自己說幾句話,如今竟然還拉下臉皮,帶著重禮上門拜訪這臉皮厚度,簡直堪比應天府城墻。
這是什么迷惑行為?是以退為進?還是有什么更深層的算計?難道他看出了我的“求死”意圖,故意反其道而行之?
朱煐著實是有些郁悶,感覺自己的“求死之路”真是坎坷重重,步步驚心,對手一個個都像是開了天眼,完全不按常理出牌,讓他有種拳頭打在空氣里的無力感。
朱棣剛走沒多久。
院子里的眾人還沒來得及從剛才那充滿火藥味的插曲中完全回過神,更沒來得及正式入席呢,門房又腳步匆匆地前來通報,又有人登門了
來的乃是熟人,正是剛剛被晉封為涼國公不久的藍玉。
卻是藍玉回府匆匆安置了一下之后,便帶著妻兒老小就一同來參加朱煐的慶功宴來了。看得出,他不是走過場,而是真心實意來道賀的,連家眷都帶上了。
大家看到藍玉這一大家子全來了,也是不由得有些驚訝。藍玉本人一身常服卻難掩彪悍之氣,他的妻子葉氏端莊得體,長子藍春已有些少年英氣,二兒子藍夏、三兒子藍斐年紀尚小,好奇地打量著四周,一共五人,可謂是給足了朱煐面子,這陣仗可比兩位王爺單獨前來顯得親近多了。
好在蔣瓛將一切都準備得十分妥當,宴席的桌子足夠大,座位也足夠多,添幾副碗筷而已,倒也不顯得擁擠忙亂。
藍玉來的同時,自然也帶上了厚禮,規格絲毫不遜于方才朱棣留下的那些,甚至在某些方面更有武人的實用特色。
藍玉是何等人物,久經沙場,洞察力驚人,一進院子銳利的目光一掃,就察覺到氣氛有些微妙的不對勁,再一看地上還有些痕跡、還沒來得及完全搬走的朱棣留下的禮盒箱子,眉頭就是習慣性地一皺。詢問之下,從快人快語的朱樉那里得知了燕王朱棣剛剛來過并送禮被拒的消息,藍玉的臉色頓時變得難看起來,眼神中也透出幾分毫不掩飾的冷意與警惕。
藍玉和朱棣之間的關系,那也是相當不咋地,甚至可以說是潛在的對手。
藍玉從始至終都是已故太子朱標的忠實追隨者,他忠心耿耿于朱標,及其子嗣。在這方面,他和秦王朱樉倒是立場相似。
藍玉憑借其卓越的軍功和敏銳的、甚至是有些跋扈的直覺,看待綜合能力優秀、在軍中亦頗有聲望和根基的燕王朱棣,心中同樣是充滿了戒備和不滿。他也始終覺得朱棣是狼子野心,非久居人下之輩,對皇太孫的未來是個巨大威脅,不可不防。
“燕王送禮?哼,準沒好事!黃鼠狼給雞拜年!”藍玉語氣篤定,帶著頂級武將特有的直率和不容置疑。
“幸好秦王殿下在此,出手阻攔,蔣指揮也使力,要不然還指不定被怎樣算計了呢。”他朝著朱樉和蔣瓛點了點頭,算是認可了他們方才的舉動。
他轉向朱煐,神情嚴肅,由衷地勸誡道,聲音洪亮:
“朱御史,這燕王朱棣,你還是得防著些才好啊。此人心思縝密,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不簡單。”這話從一個驕傲的國公口中說出,分量已然不輕。
“多謝涼國公提醒,這點下官自然曉得。”朱煐從善如流地點頭,臉上適當地露出一絲凝重,“燕王之心,怕是路人皆知了,秦王殿下天天在耳邊提醒,下官怎會忘了?他的禮,是斷不敢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