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站在他身側,敏銳地捕捉到了李琚神色的變化。
他湊上來,禁捻須問道:“殿下,莽布支信中所何事?”
李琚沒有立刻回答,而是將信紙遞了過去,聲音帶著一絲難以置信的古怪:“叔公自己看吧。”
李林甫接過信,封常清、哥舒翰等人也下意識地圍攏過來,目光聚焦在那幾行字上。
信的內容并不長,只是眾人這一看,表情也不禁變得古怪起來。
“外臣莽布支,奉贊普之命,叨擾西域半載,深感殿下治下之清明強盛,百業維新,氣象萬千。此等盛況,實乃高原所罕見,亦為我吐蕃心馳神往。贊普聞臣所述,深為嘆服,更覺前番和親之議,實為淺薄,未能盡顯我吐蕃傾慕學習之誠........”
封常清湊在李琚身側,緩緩念出了信上的內容。
周邊眾人聽見封常清的聲音,也不由得面面相覷。
“為表誠意,亦為吐蕃未來計,外臣欲遴選吐蕃貴胄子弟十人,遣為學子,入西域學習。
不學權謀,不習武備,但求習得殿下治世之良方,格物之妙術,農桑水利之根本。
彼等在西域,唯殿下馬首是瞻,甘為仆從,絕不敢以學子自居,妄生事端。
另有贊普珍愛之明珠,赤尊公主,亦將隨質子同來。非為和親,亦不敢奢望王妃之位。
唯愿公主能侍奉王妃身側,學習漢家禮儀,體悟文明精髓,做一尋常學生,為溝通唐蕃情誼略盡綿薄之力。
此二事,乃贊普與外臣深思熟慮,誠心所請,亦是吐蕃臣民仰望西域之切切心聲。
萬望殿下念及高原苦寒,吐蕃求變之心,勿要推拒。莽布支先行告退,靜候殿下佳音于邏些.......”
信紙在眾人手中傳閱一圈,最后回到李琚手頭。
送別亭外,一時落針可聞.
封常清眉頭擰成了疙瘩,率先出聲道:“遣送學子,還要送公主來學習?這莽布支是屬狗皮膏藥的嗎?前番和親被拒,竟又想出這等法子。”
“說什么學習,怕是來安插耳目吧,吐蕃人何時變得如此.......如此.......不知廉恥了?”
他一時竟找不到合適的詞來形容這種死纏爛打,只能罵上一句不知廉恥。
哥舒翰也甕聲甕氣地附和道:“封將軍說得在理。什么學子仆從,什么侍奉學習,說得好聽。那赤尊公主身份尊貴,到了西域,還不是要西域百姓供養。”
李林甫捻著胡須,渾濁的老眼中精光閃爍不定,緩緩開口:“此計.......倒是比和親更刁鉆。莽布支這老狐貍,是看準了殿下前番拒絕的理由。”
頓了頓,他沉吟道:“如今他避開了名分與擅專這兩點,不提婚配,不提正妃,只說是遣人來學習,將姿態放得極低。若再斷然拒絕,倒顯得我西域心胸狹隘,拒人于千里之外了。”
說罷,他看向李琚,語氣帶著一絲凝重道:“不過,其用心叵測,確鑿無疑。
質子入營,公主入府,縱使約束再嚴,也難保其不刺探虛實,窺伺機密。
更甚者,一旦將來局勢有變,這些人便是現成的棋子。殿下還需仔細思量,以免養虎為患,引狼入室。”
李琚聽完眾人的議論,手指無意識地敲在信紙上。
莽布支這封信,確實出乎他的意料。
這理由冠冕堂皇,甚至讓他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借口強硬回絕。
他腦海中飛快地權衡著利弊。
正如眾人所說,吐蕃這是擺明了要在西域安插眼線和探子。
若是應對不好,也的確有引狼入室,養虎為患的可能。
但話又說回來了,吐蕃高原天險難越,西域乃至于大唐,想要徹底平掉吐蕃這個禍患,光靠用兵,肯定是沒可能的。
且眼下西域新政初顯成效,根基未穩,也正需要一段難得的和平發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