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楊釗笑得暢快,楊洄臉上亦是壓抑不住笑容。
他誠心誠意的對著楊釗再次拱手一禮,道謝道:“小弟能擔此任,多虧了兄長教導,小弟在此謝過。”
“無妨,你我兄弟,何必謝。”
楊釗擺擺手,一副推心置腹的樣子。
楊洄也不和他客氣,左右打量一眼后,湊過來問道:“兄長,不知這聯絡御史臺之事......”
“放心,為兄早有腹案,咱們回府再說.......”
.......
.......
數日后,大明宮內。
搖曳的燭火,將李隆基的身影拉得老長。
他獨自坐在御案后,望著眼前堆成小山的奏疏,陷入了長久的沉默。
因為這些奏疏的內容,驚人的一致。
皆是請求冊立太子的諫,措辭或委婉或激烈,但核心指向都只有一個,便是國本不可久虛,當立新儲。
而奏疏中,“盛王琦”的名字被反復提及,贊譽之詞溢于表。
靜默良久,他的目光轉向了案幾一角。
案角上,靜靜地躺著一份來自河西的例行軍報,那是今日朝會后,才送到的,尚未拆閱。
不是沒來得及,而是,他有些不敢看。
望著那份軍報,他不禁怔怔出神。
實話實說,他并非不知武惠妃與關隴世家的動作,甚至其中某些推波助瀾,也有他默許的成分。
畢竟,他也需要世家來平衡朝局。
然而,真正面臨抉擇時,他心中卻充滿了難以喻的煩躁和一絲不易察覺的猶豫。
立儲?
立誰?
立李琦嗎?
武惠妃那么年輕,李琦又那么年幼,而他已經老了。
若是等他百年之后,武惠妃重復則天皇后舊事該如何?
而若是立其他人,武惠妃又豈能甘心?
李瑛、李瑤、李琚的前車之鑒就在那里擺著呢,難道他還要再逼反幾個兒子?
思及此,他忍不住嘆了口氣。
最終還是拿起一份奏疏,看了起來。
奏疏上的內容,不出意外,是引經據典,力陳立盛王之利。
他又拿起另一份,依舊是辭懇切,憂心國本久懸之弊。
他一封一封看過去,每一份奏疏都像一塊沉重的石頭,壓在他的心口。
“陛下,夜深了,是否安歇?”
就在這時,高力士悄無聲息地出現在殿門口,聲音帶著關切。
李隆基回過神,忍不住疲憊地揉了揉眉心。
隨即,他揮了揮手:“再等等。”
高力士不敢多,只能走到一側伺候。
李隆基再次拿起一封奏疏,正要打開之時,目光卻是不自覺的被落在案角上那封軍報吸引。
西域.......他的三個兒子......此刻究竟如何了?
這份軍報里,是捷報,還是.......?
他伸出手指,指尖幾乎觸碰到那份軍報的封口火漆,卻又遲疑地停住。
燭火跳躍了一下,將他臉上那份深重的糾結與遲疑映照得格外清晰。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