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前,林御翻看完了氟西汀呈上的劇本。_x,s+h!a¨n+j~u-e^./c¢o/m!
氟西汀的意圖,他已經知曉了——以“導演”和“心理醫生”兩個熟悉的身份指代隱喻、在不觸動自己“潛意識”之中對于有人想窺探自己秘密的防范機制的情況下,通過“劇本討論”的方式,得到關于自己和『施雷伯』之間關系的情報。
畢竟,創作者創作出的故事,一定無法完全脫離現實、無法不被創作者自身的經歷影響。
就像是林御戲劇理論課的教授所說的那樣:“世界上不存在沒有任何虛構成分的紀實創作,也同樣不存在完全脫離現實的虛構創作。再寫實的作品,也一定有創作者主觀情感色彩的偏移;再幻想的作品,也一定有他的現實根基。”
不過,令林御沒有意料到的是……
氟西汀的寫作水準,倒也很高。
在自己見過的劇作家之中,氟西汀的劇本創作水準甚至并不輸給沈冰淼。
這份劇本有著相當扎實的文字功底、而且幾乎沒有犯外行人的錯誤。
每一幕的時長安排都很合理、臺詞干凈且考慮了舞臺表達、轉場的收尾也做得極其漂亮。
而且……
氟西汀在保證了這個劇本本身的故事也相當有趣的同時,似乎也沒有忘記自己的目的。\鴻?特?曉·稅?枉\·埂¨歆¢最?全`
劇本是以雙線進行的,分別描繪了名為“導演”的角色與名為“醫生”的兩個角色的日常——林御能很感受到,這兩個角色雖然不是很明顯,但確實是以自己的兩個身份分別為原型的。
偏執到有些完美主義的獨立電影制作人、名師門下有些神秘和神經質心理醫生。
兩人在劇本之中,也各自遇到了一些聯結著兩人的共時性危機——比如醫生搭車追尾了明星的車子被對方的經紀人訓斥導致延誤了時間、但是那一幕被拍了下來在網絡媒體上不斷發酵,給導演的劇組帶來了輿論危機。
導演劇組的一名攝影師因為壓力吞藥自殺、而那名攝影師恰好也是醫生診所的病人。
諸如此類的事件不斷上演、就像是兩人被命運之神糾纏在了一起。
但雙方都互相不知道彼此的存在,只是不斷抱怨著那個給自己的生活塑造困境的家伙——甚至隨著時間不斷推移,兩個人都在不斷詛咒著讓自己生活和工作進展不順利的那個家伙,詛咒的惡毒程度也在不斷加深。
一開始只是要“我逮到了多半得收拾一頓那家伙”、到后來變成“我肯定得打斷對方的腿”。^欣¨捖`夲*鉮?戦\/更`鑫`最^全~
直到最后一幕、整個戲劇的結尾部分、迎來最后反轉的情節:導演和醫生在飛機上相遇,再次因為一系列的巧合因為對方在機場分別經歷了丟失行李、錯過飛機的倒霉事之后,詛咒也升華成了希望對方“墜機”。
但是……當在飛機的同一個登機口相遇時,兩人卻同時驚喜地和對方打起了招呼。
“是你!”——兩位演員異口同聲的臺詞,便是這幕戲劇最后的一句臺詞。
老實說……這個劇本林御看完之后,甚至都想演一下來試試了。
但他也沒忘記氟西汀的目的。
更何況,這個“劇本”也并不完美、仍有一點瑕疵——劇本之中,缺少了一些暗線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