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組織需要一個正式的名字,一個響亮的slogan,一套完整的“企業文化價值觀”,以及一本足以讓所有“下線”都奉為圭臬的“員工行為手冊”。
名字……就叫“善因”吧。簡單直接,直擊痛點。善有善報,因果循環,完美契合自己的業務核心。
slogan……“讓天下沒有難行的善”。嗯,有點碰瓷某位馬姓大佬,但意境到了。
至于企業文化和員工手冊……這個林越可太熟了。
他盤腿坐下,將心神沉入那枚欺詐法則碎片中。他發現,當他動用這股力量時,他腦中的每一個念頭,寫下的每一個字,都仿佛被賦予了一種奇特的“魔力”。它們不再是單純的文字,而是一種能夠引導思維、塑造認知的“概念工具”。
林越決定,要給陳善和他的“善因”組織,打造一本“圣經”。
他回憶著前世看過的各種成功學、管理學著作,什么《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什么《從優秀到卓越》,再結合自己多年總結的職場生存法則,開始了他的“創作”。
他沒有寫什么高深的功法秘籍,而是寫下了一條條看似平平無奇,卻暗藏玄機的“準則”。
《善因互助會核心行為準則v10(試行版)》
:我們的使命與愿景
11使命:讓天下沒有難行的善。
12愿景:構建一個人人向善、善有善報的和諧世界。
:價值觀(“行善六脈神劍”)
21客戶:行善的方法論
31“發現問題”:學會用“善因”的視角,觀察世界的不公。
32“分析問題”:運用邏輯與智慧,找到不公背后的核心癥結。
33“解決問題”:以最小的成本,撬動最大的善果。案例分析:黑風寨事件復盤。
……
林越越寫越起勁,他甚至還貼心地加入了“周報制度”、“項目復盤會”、“okr目標設定法”等先進的管理工具。
他將這些內容,通過欺詐法則的力量,進行了一次“ui包裝”。那些枯燥的管理學術語,被轉化成了一種蘊含著樸素哲理,又帶著一絲“天道”韻味的文字。
比如,“kpi”被包裝成了“功德量化”,“okr”成了“愿力導向”,“復盤會”成了“問道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