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得不錯,這只是簡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平平常常的四個字,普普通通的四個字,可偏偏這普普通通的四個字是從老朱的嘴里親口說出來的,當它們一個字一個字清清楚楚地落到朱棣的耳朵里,每一個字都像是帶著分量,沉甸甸地砸進他的心坎上。
這對于朱棣而,簡直比任何其他的夸贊都要更好,更讓他感到激動和滿足,甚至可以說是無比的幸福!這種幸福來得太突然,太不真實,讓他一時之間有些恍惚,有些不知所措。
那種感覺,就像是長久以來壓在心頭的一塊大石頭忽然被搬開了,整個人都輕松了許多,連呼吸都順暢了不少,胸口不再發悶
整個人從里到外都透著一種說不出的舒坦,像是沐浴在溫暖的陽光里,每一個毛孔都舒張開來,貪婪地吸收著這份來之不易的暖意。
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它們不僅僅是一句夸獎,它們更深地代表了老朱對朱棣所作所為的認可,是一種難得的肯定,是一種朱棣期盼了太久太久的肯定!
這份肯定他等了幾乎大半輩子,從年少時等到現在,等得頭發都有些花白了,才終于等到,這其中的辛酸和煎熬,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像是一壇陳年的酒,埋在心里,越藏越苦,越藏越澀。
年少時不可得的東西終將困住一個人的一生,牢牢地困住他,老朱的這幾個兒子,除了太子朱標之外,其他的無論是朱樉,朱棡還是朱棣,從小到大都未曾得到過幾次老朱發自內心的認可和夸獎,一次兩次都少得可憐,幾乎可以說是沒有,那種匱乏,像是一片干涸的土地。
每一次,他們努力去做一件事,希望能得到父親的一個眼神,一句肯定,可換來的往往只是淡淡的一瞥,或者干脆就是沉默,那種沉默比責罵更讓人難受。
那種被忽視的感覺,像一根根細小的針,扎在心上,不致命,卻隱隱作痛,日積月累,結成了一道厚厚的繭,包裹著那顆渴望被看見的心。
正是由于這樣的經歷,他們的心中始終存著一股難以消解的偏執和執念,這股執念伴隨著他們成長,伴隨著他們變老,一直縈繞在心頭,驅之不散,像影子一樣跟著他們。
無論他們后來成為了怎樣的人,擁有了怎樣的地位,這份渴望從未消失,反而隨著歲月的流逝變得越來越強烈,像一團火,在心底深處默默燃燒,灼燒著他們的五臟六腑,讓他們不得安寧。
哪怕如今他們幾人都已經到了中年的歲數,頭發已經開始有了變化,甚至出現了些許的白發,眼角爬上了細密的紋路,可對于他們自己而,最重要的事情依舊是得到老朱這個父親的認可,得到那種真真正正的、毫不保留的認可。
來自父皇的認可!這份認可,比任何功名利祿都來得重要,來得珍貴,那是他們心底最深處缺失的一角,空落落的,需要用父親的話語來填滿,才能覺得完整。
在原本的歷史軌跡上,朱棣通過靖難之役成功登基,成為了后人所稱的永樂大帝,他一生勤勉于政務,從來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和放松,每一天都過得非常認真,兢兢業業,像是要把一天當成兩天來用。
他處理朝政,批閱奏章,常常忙到深夜,連休息的時間都舍不得多花,仿佛不知疲倦為何物,仿佛一停下來,就會被什么東西吞噬,被那份得不到的認可徹底淹沒。
一般而,哪怕是一些有著豐功偉績的帝王在晚年的時候也會多少懈怠一些,也會顯得稍稍昏聵和糊涂,不如年輕時那么英明神武,處理朝政也不如以前那么勤勉,這是很常見的事情,畢竟人老了,精力總會不如從前,這是自然的規律,誰都逃不過。
這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這努力干活當了一輩子的明君,到老了,難道還不能享受享受,放松放松了嗎?這也是人之常情啊,誰都會想要休息,想要安逸一些,躺在功勞簿上歇一歇,喘口氣。
可朱棣卻完全沒有這樣,他一直在努力,一直在拼命,就好像始終有一雙眼睛在背后緊緊盯著他,好像有誰在無形中逼迫著他一樣,讓他不能停下腳步,讓他必須不斷前進,仿佛一停下來就會被什么東西追上,被那份得不到的認可永遠地拋在后面,再也趕不上。
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其實就是已經去世的老朱,那個他始終想要證明自己的對象,那個他一直想要得到認可的人,那個他拼盡全力也想讓其點頭的父親。
他想向已經去世的老朱證明,他朱棣,不弱于任何人,不比任何其他兒子差,他是有能力的,他是優秀的,他是值得被認可的!這個念頭支撐著他,鞭策著他,讓他不敢有片刻的停歇,像一條無形的鞭子,抽打在他的背上,留下看不見的傷痕。
朱棣至死都在帶兵遠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成功了,但他同時也失敗了,成功和失敗交織在一起,難以分割,像一團亂麻。
說他成功是因為他確確實實地締造了一個輝煌的永樂盛世,他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他的能力絕不弱于朱標,他做到了,他證明了自己,讓天下人都看到了他的文治武功,讓史書不得不記下他的功績。
說他失敗,則是因為他所做的這一切,老朱終究是看不到的,沒有在老朱生前獲得老朱的真正認可。
朱棣的心中必然是充滿著無限的遺憾和失落,這種遺憾永遠無法彌補,永遠留在心底,成為一道無法愈合的傷痕,夜深人靜時,便會隱隱作痛,提醒著他那份永遠的缺失。
奉天殿內,一片鴉雀無聲,靜得可怕,靜得讓人心里發慌,仿佛連空氣都凝固了。
就連呼吸聲都變得格外清晰,仿佛能聽到自己的心跳在耳邊咚咚作響,一下,又一下,敲打著緊繃的神經,連吞咽口水的聲音都覺得異常響亮,好像在空曠的山谷里回蕩。
只有那呼嘯著灌入殿中的風在肆意地刮著,發出嗚嗚的聲響,在空曠的大殿里回蕩,顯得格外清晰,卷起殿角細微的塵土,在空中打著旋兒。
風聲穿過殿柱,掠過地面,帶起一陣細微的塵埃,在從門窗外透進來的微光中飛舞,像是一群迷惘的飛蟲,找不到方向。
好在現在正是夏日的季節,風里并沒有帶著寒意,反倒是令人感到有些舒暢和清涼,吹在臉上很舒服,帶來一絲涼爽,稍稍驅散了殿內凝滯的空氣,讓人感覺好受了一些。
這風稍稍緩解了殿內壓抑的氣氛,讓人能稍微喘口氣,不至于那么憋悶,胸口也不那么發緊了,仿佛解開了一道無形的束縛。
朱棣的臉色泛著潮紅,他的心中十分亢奮,情緒非常激動,心跳得很快,幾乎要跳出胸膛,血液奔流的聲音在耳中轟鳴,像奔騰的江河。
他能感覺到自己的手在微微發抖,連帶著整個身體都有些發顫,那是情緒過于激蕩難以自持的表現,他不得不悄悄握緊了拳頭,指甲掐進掌心,試圖用疼痛來穩住自己,不讓自己失態。
努力了這么久,為的不就是眼前的這一刻嗎?不就是等待父皇的這一句話嗎?
現在終于等到了,真真切切地等到了。
所有的辛苦,所有的付出,在這一刻都變得值得了,那些熬過的夜,那些費過的心神,仿佛都找到了歸宿,像江河終于匯入了大海,有了著落。
五百萬兩銀子在朱棣的眼里根本抵不過老朱的一句簡單夸贊,銀子再多也沒有這句話來得珍貴,來得重要,銀子是冰冷的,而這句話卻帶著溫度,暖到了他的心里,讓他覺得所有的算計和經營都有了意義,所有的隱忍都值得,像種子終于破土而出。
而對于這些,老朱自己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感覺,他并不覺得這句話有多么重要,沒有意識到它的分量,就像隨手丟出一顆小石子,并未期待能激起多大的漣漪,他甚至可能轉眼就忘了。
他只是隨口一說,根本沒有想到這句話會在朱棣的心里激起這么大的波瀾,像一塊石頭投入平靜的湖面,漾開層層漣漪,久久不能平息,一圈一圈地擴散開去。
要說當皇帝,老朱絕對是一個實打實的厲害的皇帝,一個有能力的皇帝,這一點毋庸置疑,沒有人會懷疑,他的功績就擺在那里,山河為證,日月可鑒。
他打下了這片江山,治理得井井有條,讓百姓安居樂業,他的能力和功績是明擺著的,是寫在史書上的,誰也抹殺不掉。
可要說當老爹,老朱的能力就明顯有所欠缺了,他不太懂得如何做一個好父親,不知道如何與兒子們相處,他的愛是深沉的,也是笨拙的,不知道該如何表達。
他對兒子們的要求嚴格,卻很少給予他們情感上的關懷,他的愛是沉默的,是深藏的,不易被察覺,像埋在地下的寶藏,需要兒子們自己去艱難地挖掘,往往挖得雙手鮮血淋漓。
他壓根就察覺不到兒子們內心深處的需求,也不知道朱棣這會兒腦子里到底在想的是啥,他完全不明白,完全沒有概念,父子之間仿佛隔著一層看不見的厚壁障,無法穿透。
他以為兒子們要的只是權力和地位,卻不知道他們更想要的是父親的認可,是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句溫暖的話語,能照亮他們晦暗的內心世界,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存在是有價值的。
老朱出身微末,雖然他通過造反成功當上了皇帝,可他的思想從根子上說,還是那種典型的底層農人思想,很樸實,也很直接,沒有那么多彎彎繞繞,覺得吃飽穿暖就是最大的好,其他的都是虛的。
他覺得對兒子嚴格就是對兒子好,從不考慮他們的感受,他認為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懂了,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是他堅信不疑的道理,是他從苦難生活中得出的經驗。
在那個時候可沒有什么關愛兒女心理健康的說法,老朱所信奉所講究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那一套,認為對孩子要嚴格,不能太過溺愛,夸獎多了孩子會飄,會不知天高地厚。
他覺得夸獎會讓孩子驕傲,所以從不輕易表揚,他把肯定和贊許看得很重,不輕易給予,像是吝嗇的守財奴看守著他的金幣,一分一毫都舍不得花出去。
朱棣此刻的激動情緒老朱注定是感受不到了,他體會不到,也無法理解,他們仿佛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里,一個在火的這邊,一個在火的那邊。
他看著朱棣泛紅的臉,只以為他是熱的,根本沒往心里去,只覺得這老四今天臉色有些異樣,卻未曾深思,注意力早已轉向了別處,想著接下來的朝會。
至于夸贊,老朱也就是隨口那么一說罷了,并沒有想太多,沒有放在心上,像一陣風刮過就忘了,不留痕跡。
他覺得自己只是說了一句很平常的話,根本不值得朱棣這么激動,他甚至覺得朱棣的反應有些過度了,不太理解,微微皺了下眉頭,覺得這個兒子還是不夠沉穩。
“藏的挺辛苦吧。行了老四,多的你也不用說了,咱這些日子都讓蔣瓛在暗中看著呢。”
老朱的語氣很平淡,就像是在說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沒有什么起伏,仿佛在談論今天的天氣,云淡風輕,不帶一絲波瀾。
“這回干得不錯,等待會兒朝會開始了好好說說這些日子你們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
老朱隨意地揮了揮手,讓朱棣站回到原來的位置上去,語氣很平淡,沒有什么波動,他的注意力似乎已經轉向了別處,眼神飄向了殿門的方向,似乎在等待著什么。
他的心里想的倒不是朱棣,而是想著等待會兒朝會開始,朱煐那小子會如何應對眼前的局面,會有什么表現,會不會讓他驚喜,嘴角不自覺地牽動了一下,露出一絲難以察覺的期待。
他更關心的是朱煐,而不是朱棣,他的心思早已飛到了別處,落在了那個他寄予厚望的年輕人身上,那個流落在外十年的大明嫡長孫。
在旁人眼里,朱煐是朝廷的朱御史,是老朱親封的中興侯,地位很高,備受尊敬,是朝堂上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光芒耀眼。
大家都覺得他是個能臣,是個值得倚重的人才,是朝廷的棟梁,未來的支柱,可以托付重任。
可在老朱眼里,朱煐早已經是未來大明的皇帝,是繼承大統的人選,是心目中的接班人,是無可替代的,是他朱家血脈的延續和希望,承載著他所有的期望。
他看朱煐的眼神里,總是帶著一種特殊的期待,那是一種看繼承人的目光,深沉而熾熱,包含著無限的期許。
眼下朱煐真正的身份就連朱煐自己都不知道,只有老朱和蔣瓛兩人知曉其中的秘密,其他人都被蒙在鼓里,一無所知,像被一層濃霧籠罩著,看不清真相。
這個秘密被老朱小心翼翼地保守著,生怕走漏了風聲,引起不必要的波瀾,打亂他所有的布置,讓他功虧一簣。
他就是老朱流落在外整整十年,并且得了失魂癥的大明嫡長孫,是正統的繼承人,是理所當然的繼承者!這個身份一旦公開,必將引起朝野震動,掀起巨大的風波,足以改變整個朝局的走向,讓許多人措手不及。
在朱煐表現出了過人的政治天賦和能力之后,老朱心里頭早就已經把他當成了未來大明皇帝的不二之選,沒有其他人選,沒有其他考慮,這個決定在他心中堅如磐石,不可動搖。
他覺得朱煐就是最適合繼承皇位的人,無論是能力還是心性,都符合他的期望,甚至超出了他的期望,讓他感到無比欣慰。
老朱之所以默許甚至可以說是鼓勵朱棣和朱允炆聯手,主要目的也是為了鍛煉朱煐的能力和心性,讓他經歷磨練,變得更強,像一塊璞玉需要精心雕琢,才能綻放出絕世光華。
他想看看朱煐在面對挑戰時會如何應對,是否能擔得起重任,在風雨中站穩腳跟,不被擊垮。
朱煐的能力強,強的超乎了老朱的預料,以至于這滿朝文武在單出的情況下隱隱已經壓不住他了,甚至都不能對他造成什么太大的麻煩,他很出色,超出預期,像一把過于鋒利的寶劍,寒光逼人。
這讓老朱既欣慰又有些擔憂,欣慰于孫子的能干,擔憂于他過早顯露鋒芒,木秀于林,風必摧之。
而老朱心里頭還想進一步磨煉磨煉朱煐,讓他經歷更多的考驗,變得更加成熟,更加穩重,能夠從容應對各種復雜的局面,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
他覺得朱煐還需要更多的歷練才能真正擔起大任,現在的他還不夠圓滿,還需要在火里再煉一煉,去掉最后的雜質。
可老朱又不想自己親自出手,畢竟這現在還沒有正式相認呢,朱煐性格剛正,老朱一直就擔心自己攤牌了之后這大孫子會不愿意認自己,心里很忐忑,很不安,像揣著一只兔子,七上八下。
他怕朱煐不接受這個身份,怕他抵觸,怕他覺得自己被欺騙和利用,從而心生芥蒂。
以朱煐的脾氣還真容易視皇位如糞土,直接拂袖而去,什么都不管不顧,什么都不在乎,他有他的傲骨和堅持,不為權勢所動。
老朱太了解這個孫子的性格了,知道他是個有主見的人,不會輕易被權勢所動,這讓他既欣賞又頭疼,不知該如何是好。
老朱不敢去賭這個結果,所以他要找一個最合適的機會來攤牌,要選個好時機,要確保萬無一失,像獵人布置陷阱一樣小心翼翼,不能有絲毫差錯。
他不能貿然行動,必須謹慎再謹慎,他怕一不小心就永遠失去這個孫子,那將是他晚年無法承受的痛,比失去江山更讓他難受。
他自然就不想當這個惡人,本來就已經擔心攤牌之后朱煐不接受了,這要是等攤牌的時候被朱煐知道,他還對朱煐進行了打壓,那豈不是事情就更難辦了?更不好處理了?更麻煩了?他不想讓朱煐對自己產生誤會,留下心結,影響日后祖孫的情分。
老朱可不想唱這個黑臉,不想做這個壞人,不想被孫子記恨,他想在孫子心里留下一個好爺爺的形象,一個慈祥的、可親的爺爺。
他要做一個好爺爺,而不是一個嚴厲的皇帝,他渴望親情,渴望孫子的認可,這種渴望甚至超過了對權力的掌控,是他晚年最大的心愿。
自然,這個任務就被老朱巧妙地安排給了朱棣和朱允炆,正好朱棣想針對朱煐,老朱就默默地來了一個順水推舟,暗中推動著事情的發展,讓一切按照他的計劃進行,按照他的設想前進
他覺得這個安排很巧妙,既能鍛煉朱煐,又不會讓自己得罪人,可謂是一舉兩得,心里不免有些自得,覺得自己這步棋走得高明。
而此時的朱棣臉色更加紅了,比剛才還要紅,紅得發燙,像是喝多了烈酒,從脖子根一直紅到了耳朵尖。
他覺得自己的臉頰像是被火烤著一樣,熱得難受,連耳根都跟著燒了起來,手心也沁出了汗,濕漉漉的。
這回老朱所說的可就不是簡簡單單的‘干得不錯’這四個字了,而是提到了蔣瓛暗中觀察的事情,提到了他一直被關注著,一直被監視著,像有一張無形的網籠罩著他,而他竟然毫無察覺。
這話里的意思讓朱棣的心跳得更快了,幾乎要撞破胸膛,血液奔流得更急了,像決堤的洪水。
朱棣緊緊看著老朱,腦海里反復回蕩著剛剛老朱所說的話,一遍又一遍地回想,仔細品味,不肯放過任何一個細微的語氣變化。
他試圖從老朱的話語中找出更多的含義,更多的暗示,他不想錯過任何一個細微之處,像沙漠中尋找水源的旅人,不放過任何一絲濕潤的痕跡。
他的眼睛閃爍著明亮的精芒,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感覺很溫暖,很感動,鼻子甚至有些發酸,眼眶微微發熱。
這種感覺他已經很久沒有體驗過了,就像是一個被冷落已久的孩子突然得到了父母的關注,那種喜悅難以表,讓他幾乎要落下淚來,但他強忍住了。
原來原來父皇他一直在關注著我!一直都知道我在做什么!一直在注意著我!
這個發現讓朱棣的內心充滿了喜悅,像干涸的土地遇到了甘霖,每一個角落都得到了滋潤,重新煥發出生機。
一直讓蔣瓛暗中看著燕王府?
這真是太讓人意外了,太讓人吃驚了,完全出乎了他的預料,他之前一點都沒有察覺到。
朱棣從未想過老朱會對他如此關注,他原以為自己早已被遺忘在角落,像一件舊兵器被擱置在庫房里,蒙上了厚厚的灰塵。
這讓朱棣也明白了,今天估計是沒有給到老朱什么太大的驚喜,沒有讓父皇感到驚訝,沒有出乎他的意料,一切都在父皇的掌握之中。
畢竟蔣瓛一直盯著燕王府的話,那燕王府的每天進項基本應該都是出現在老朱的案頭,既然是早就知曉的,那自然就談不上什么驚喜可,一切都在掌握中,都在預料之中,他的那點成績,父皇早就清楚了,像是看穿了他所有的把戲,了如指掌。
可這其實并不重要,驚喜不驚喜的無所謂,不重要,此刻他已經得到了更寶貴的東西。重要的是父皇他一直在看著本王啊!一直在注意著我的一舉一動!一直在關注著我!這種被重視的感覺,比什么都強,比打了勝仗還讓人高興,是從心底里涌出來的歡喜。
在父皇的眼里,本王竟然如此重要嗎?重要到要派人專門盯著?重要到要時刻關注?
這個想法讓朱棣感到既驚訝又欣喜,他感覺自己這些年的努力似乎并沒有白費,所有的隱忍和付出都有了回報,像辛勤的農夫終于看到了豐收的景象,金燦燦的谷物堆滿了倉。
朱棣原本以為老朱對于自己壓根就不怎么在乎,老朱的心里只有天下大事,只有那些永遠忙不完的政務,只有國家大事,沒有他的位置,他只是一枚無關緊要的棋子,用的時候拿起來,不用的時候就放在一邊。
他覺得自己在父皇心中只是一個普通的兒子,沒什么特別的,就像路邊的一棵草,無關緊要,自生自滅,不會得到額外的關注。
可沒想到,每日在如此繁忙的情況下,老朱居然還特意讓蔣瓛這個錦衣衛頭頭,時刻關注著自己燕王府的一舉一動!這真是太出乎意料了!太讓人意外了!完全打破了他之前的想法。
這說明父皇還是在意的,還是在關注他的,他并沒有被完全忽視,這發現讓他心頭一熱,像有一股暖流淌過。
朱棣開辦這個燕王府學宮,聯手朱允炆,最開始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和朱煐打擂臺,爭一口氣,不能輸給他,不能被他比下去,要把丟掉的面子掙回來,要讓所有人知道,他燕王不是好惹的。
他覺得自己被朱煐輕視了,心里很不服氣,那股火一直憋在心里,燒得他日夜難安,寢食難寧。
他咽不下心中的那口氣,覺得被羞辱了,覺得沒有面子,堂堂燕王的威嚴掃地,在眾人面前抬不起頭來。
他堂堂一個燕王,怎么能被一個臣子如此對待?這口氣他無論如何也咽不下去,像一根魚刺卡在喉嚨里,不上不下,難受得很。
大約一個月前剛入京城就被朱煐以縱馬之罪名,用大明律逼得應天府府衙將他打入大牢關押,這讓他很沒面子,很丟人,成了他心頭的一根刺,一想起來就隱隱作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