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td>
隔日早朝,皇帝將鎮西守軍大勝西夏軍的消息告之武百官,百官驚喜之余,紛紛盛贊莊庸凡天之英才,其德其才大東國無人能出其之右,對其贊揚甚至蓋過了在世七大名將,劉太師靜靜無語,連個屁都不敢放,他只要開口無疑就是抽自己一個嘴巴。??~
大東國西面之危已解,別說二十年,但可以肯定的是此役,西夏元氣大傷,十年之內無力東侵,至此就可以將人力物力投放在南北兩面,對于國力日益空虛的大東國,無疑是一個休養生息的好機會,這一場大勝的戰略意義斷然不只是勝利這么簡單,他給大東國所帶了方方面面的好處不可估量,一座高塔墜與立往往只是一絲之間的力道,非但大東國可以卸下雁門關這個重擔,如今局勢大好,百官心里知道,內亂即的局勢暫時也可以穩上一穩。
接下來就是商議雁門關的后續安排,此刻雖不再用重兵把守,但終究是一個城關還有需有兵來守,百官還沒有表自己的意見,皇帝就道:“林副帥在所送來的書說了,他已經放了那幫征戰多年的士兵歸鄉”。
堂下立即有人就要表意見,皇帝抬手讓他先聽自己說完,“我已經答應下來了,并免了他先行后稟之罪,這幫士兵為國征戰多年,是應該讓他們與親人團圓,享受天倫之樂,可痛啊,還是有許多將士戰死而身埋黃沙,朕對不住大東國千千萬萬的母親,朕征用了大東國的兒郎,卻最終不能把親人還給她們,這千千萬萬的將士都是無名的英雄。”說到最后皇帝已是眼眶紅潤,一邊輕掩龍顏,突然卻慷慨激揚道:“朕決定以身作則節食省用,皇親貴族一律不準鋪張浪費,所有四品以上官員扣除半年俸祿,將這批銀子送到那些戰死士兵親人的手”。
武百官齊呼:“皇上英明”。
十一王爺微微一笑點了點頭,不管皇上此舉是真情有感,還是故意而為,卻是非常英明的決定,民心所向,民心所導,大東國才能長盛不衰,如此那些藩王再想鼓動民心造亂就沒那么容易了。
皇帝讓百官安靜下來,“諸位卿家,我這里還有一件匪夷所思,卻又千真萬確的事情要告訴眾卿家”。
皇帝朝十一王爺看了看,只見十一王爺微微一笑,點了點頭。
此舉百官倒不覺的反常,皇上乃是十一王爺力鑒扶上王位的,而十一王爺忠耿之心,又天下皆知,兩人表面關系是叔侄,君臣,暗地里卻情同父子,皇上有大事一般都要先征求十一王爺的意見,十一王爺賢王之名可不是徒有虛名,與軍界各元老均乃莫逆之交,與朝多位官重臣也交情不淺,就是權傾朝野的劉太師見了他也莫名的懼上三分,若不是劉太師的女兒乃是皇上寵愛的貴妃,賢王早就不留情面了,官場有一話,得賢王賞識者,立可平步青云,可見他的影響力。
皇帝用淡淡的口吻,將易寒假冒莊元帥的事說三兩語的說出來,他剛剛說匪夷所思,此刻的語氣又似在說一句無關痛癢的小事。
武百官自然目
<td><tr>
瞪口呆,似在聽天荒夜談,莊元帥被人假冒,而且是一個只不過二十出頭的年輕人率領打贏這場艱辛的戰役,若說那個假冒之人已年過七旬,相信他們心里會感覺真實一點,此刻卻霧里云里,游弋于真實與夢境之。
朝廷寂靜無聲,過了好一會,所有人才強迫自己接受這個事實,因為這話是從皇上口說出,金口玉豈能有假,伴君如伴虎,在皇上身邊的臣子豈能不懂察觀色,皇上語氣清淡,且絲毫沒有怒的跡象,他們又豈不知皇上已經在心里赦免易寒無罪,再說了與他天大的功勞相比,這罪還真不算什么,再者,往者以逝且是為國捐軀,他的形象已經被高尚化了,誰又會去惦記他那點小罪名。??~
老丞相丁制稟道:“微臣以為,易家兒郎報效國家雖方式有點唐突,但難掩他一顆忠耿之心,臣斗膽請皇上赦他無罪功過相抵”。
武百官齊聲附和:“請皇上赦易家兒郎無罪”,此乃大勢所趨,此舉只不過是順皇上的意,沒有人傻得站出來強烈要定一個死人的罪名,最重要的是此子立此大功,造福社稷,他日必將受萬民尊敬,為國捐軀,形象已經被高尚化,誰不站好隊,誰就必將玷上奸臣的惡名,受萬民臭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