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這話時,難掩興奮之色。
誰能想到省委書記會下來調研?這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鄭書記,”李小南沉聲道:“您的心情我理解,但這件事,要看時機。
如果我們刻意在高書記面前,提起項目暫停的事,多少有告狀的嫌疑。”
說到這兒,她頓了頓,“與其我們主動提,不如引導領導主動問。
您看這樣行不行,下鄉調研就安排在北山鄉。
我們不方便說的話,讓老百姓來說!”
鄭榮想了想,點頭道:“這個主意好。老百姓說話,在領導心里的分量,可比咱們重多嘍。”
他搖了搖頭,感嘆道:“就是可惜了,我原本想選三利鎮的,那里產業發展好……”
李小南卻不這么認為,“鄭書記,高書記在百忙之中下來調研,說明三農工作,已經到了關鍵節點。
咱們北山鄉,不僅是未來省際通路經過的地方,也是廣南最偏遠、最窮的鄉鎮之一。
領導下來,就是要發現問題,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鄭榮神色變得嚴肅:“小南同志,是我想淺了。
不過,鄉里那邊,還是要打個招呼的。”
李小南重重點頭:“我明白的,書記。”
接下來的兩天,李小南親自帶隊在北山鄉蹲點。
她沒有提前安排任何‘演員’,而是走訪了沿線幾個村的村民,了解他們最真實的生活狀況。
調研當天,高書記的車隊沿著坑洼的縣路,直奔北山鄉。
高昌海望著窗外連綿的群山,突然開口:“這里的路況,比想象中還要差。”
分管農業口的副省長韓國棟接話:“看資料,這北山鄉,算是廣南最偏僻的鄉鎮,經濟也是中等偏下。”
高昌海笑了笑:“這么說來,廣南縣還是很有魄力的嘛!
這一路走來,看的都是花團錦簇,不知道的,還以為海河省在解決三農問題上,走在前列了呢!”
韓國棟知道,高書記這是惱了。
他立即接話:“書記說的是,看亮點更要看短板。
廣南安排北山鄉這點,至少說明,他們有直面問題的勇氣。”
高昌海不置可否地‘嗯’了一聲。
李小南提前得到消息,就在北山鄉政府等候。
省委的車隊低調地停在北山鄉小學門口,省委辦公廳主任下去協調了一番,省委一眾領導直接走進了校園。
接到小學校長的電話,李小南趕忙帶著高利趕了過去。
見她到得這么快,高昌海的眉頭,緊緊皺了起來。
李小南一看,心里咯噔一聲,知道高書記這是誤會她擱置工作,專心接待領導了。
她委婉解釋道:“高書記,北山鄉大峪村那邊,出了點特殊狀況,我這兩天,幾乎天天都來報道,跟著北山鄉的同志們,學習如何做好群眾工作呢!”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