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大澇……縱然天要下雨是「天命」,可好在總還是有可以「盡人事」的地方。”
“去年,治理黃河、修江南圩田,年支出的錢糧是三百萬石,今年便追加預算,從去年三百萬石的基礎上,再增加三百萬石。”
“江南是產糧大省,原本放在江南一帶的預算,不動,這追加的三百萬石,便用于黃河下游的河道深度疏浚,同時,在山東、京師直隸等省份,仿照江南圩田,在低洼農田周邊筑堤(圩岸),以防雨量大的時期,黃河淤積的泥沙導致黃河泛濫,牽連山東、京師直隸等黃河支流區域的田地及百姓。”
朱允滓豢諂炎約旱陌才諾懶順隼礎
把大量錢糧在水利工程上,并非他想一出是一出,而是……印象里,洪武二十六年,也就是現在的開元年,夏季的確會有暴雨。
而因為黃河河道的泥沙堆積。
山東的幾個州、府因為處在黃河支流,受黃河主河道溢流影響,遭受了大澇。
京師直隸則是因為淮河沿岸因黃河泥沙淤積、排水不暢,導致內澇。
既然他提早就知道了這些。
當然要在年初的時候就防患于未然,把這個問題可能導致的不利影響盡量縮到最小。
畢竟每有大澇發生,一是農田被淹導致糧食沒有收成,國庫收入會減少就不說了,在這種時代,一旦有大洪水,百姓的命那都不是命了,就算有人存活下來,朝廷這邊還得發錢發糧去賑災。
幾番合計下來。
不如一開始就多花些時間、人力、錢糧放在這上面去,把黃河的河道疏通好,等夏季的暴雨來臨,淮河的水便不會被堵住排不出去,黃河兩岸以及許多支流流經的區域也不至受災太大。
再加上仿照江南那樣修建圩田,應對小規模的洪澇也就不那么怕了。
如此下來,不僅能盡量保住百姓在這等天災之下的存活率,還能提前防患,保住百姓的田地莊稼,也保住來年的錢糧收入,繼續往后一步步做那些該去做的事。
盡可能地保住現有人口的存活率。
這是他一開始就定下的方針,也是未來讓大明盡快繁榮起來最重要的一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