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室里鴉雀無聲,只有鄭衛東沉穩有力的聲音在回蕩。
他翻開那份厚厚的調查報告,目光掃過在場每一位領導。
“根據我們最近的調查,”
鄭衛東的聲音在安靜的會議室里格外清晰,“我縣有十七個偏遠山村至今沒有通電。”
他頓了頓,讓這個數字在每個人心中沉淀。
“有二十三個村子,距離最近的供銷社超過十里路,老百姓買點鹽巴針線都要走上大半天;”
他的聲音漸漸提高:“有三百多位孤寡老人,一年吃不上一頓白面;”
“有……”
鄭衛東一條條念著報告中的數據,每念一條,會場里的氣氛就凝重一分。
幾個原本持反對意見的領導,也不由得低下了頭。
“我給陳野批條子,”
鄭衛東合上報告,目光直視剛才發難的孫局長。
“不是因為他是我什么人,而是因為他愿意把日用品送到老鄉家門口,并且是按供銷社的價格銷售!”
“我可以很大方的承認,他做山貨生意是賺了點辛苦錢!”
“但這不能掩蓋他確實幫助到了一些人!”
他的聲音在會議室里回蕩:“我想問問在座各位,是我們守著一成不變的規矩重要,還是讓老百姓能方便地買到生活必需品重要?”
張副書記張了張嘴,似乎想說什么,但最終什么也沒說出來。
他心里清楚,鄭衛東說的都是實情。
但他也知道陳野救過鄭衛東的兒子,他們關系不一般。
而且陳野一家確實靠著山貨生意賺了不少錢,但這種話如果說出來,那就是把人得罪死了。
在座的領導,誰沒有給家人或親近的人行過方便?
鄭衛東環視全場,語氣緩和了些,但依然堅定。
“陳金生先生的計劃書,與陳野的日用品銷售是一個道理——”
“都是在不違反政策的前提下,切實改善民生的嘗試。”
他拿起計劃書,翻到關鍵部分:“按陳金生的計劃,服裝廠能初期就能解決至少一百個待業青年的工作問題!”
“養豬場也能吸納五十多個勞動力,還能為縣城提供優質豬肉。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好處。”
“如果發展順利,后期還能容納更多的工人!這可是實打實的好事情!”
會場陷入短暫的沉默,許多人低頭翻看計劃書,若有所思。
“我支持鄭主任的意見。”
商業科的孫科長突然開口打破了沉默,“年前我去省里開會,就聽說南方有些地方已經在悄悄搞類似的試點。”
“咱們北方雖然保守些,但不能總是落后啊。”
“但是政策風險……”有人擔憂道。
“政策風險我來承擔!”
鄭衛東斬釘截鐵地說,“陳金生先生是港商,有特殊的身份優勢。”
“就算將來有什么變化,也可以說是吸引外資的嘗試。”
“更何況,他的祖父是愛國商人,他的計劃書也都是可靠的方案。”
會議桌上的氣氛明顯松動了許多。
張書記嘆了口氣,擺擺手:“既然衛東同志這么有信心,那就先小范圍試點看看。”
“不過一定要嚴格控制規模,隨時向縣委匯報進展。”
鄭衛東心中一塊石頭落地,連忙點頭:“請領導放心,我一定會把握好分寸。”
“好了,這件事情,今天就這樣,”張書記做了總結。
“具體實施細則,還需要各部門配合研究。”
“有人持不同意見的,也都可以說說自己的想法……都是為了人民服務嘛……”
會議在一種微妙的平衡中結束了。
鄭衛東知道,這只是一個開始,后面的路還很長,但至少,第一步邁出去了。
——
縣城百貨大樓里,陳野四人對此渾然不知,正興致勃勃地挑選商品。
四人說說笑笑,買了不少日常用品和布料,一直逛到了中午。
好在來的時候他們就和陳母說過,今天中午不回去吃飯了。
中午時分,他們來到國營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