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后,便可蘸取白礬,將晾曬好的苧麻皮,沿著自然生長的紋理,劈成細絲。
宋瑯因著素日刺繡,特意養了長長的指甲,劈繡線尚且不在話下,分麻為細絲,更是得心應手。
她親力親為,依著宋璃的叮囑,將麻絲正反方向擰緊,連接成纖長的一縷,所謂“晝出耘田夜績麻”的“績麻”,便是指著一道工序。
接好的麻線,宛若千丈華發,均勻地纏繞在竹筒上,成為麻團。這麻團,便可用于紡織夏布的經線。
再取余下的麻線,紡制成梭形小卷,謂之“麻芋子”,用作紡織夏布的緯線。
宋玨放心不下她們姐妹二人,趁著課業不忙,偷偷跑來莊上幫忙。
正巧為苧麻絲上漿這一步,須得取竹筒,宋玨當仁不讓,大包大攬下來。
將翠竹從中間一分為二,高高架起,再于竹筒兩側,開鑿一對小孔。
竹筒中,盛入熬煮放涼的米漿,苧麻絲穿過竹筒時,便從米糊中浸潤。
米粉的黏稠,得以將苧麻絲那些細小的纖維,悉數撫平。
紡織夏布時,經線須得穿綜過筘,苧麻絲往復編織,極易毛躁。以米糊漿制后,苧麻絲方能光滑緊實,織成的夏布,也愈發柔軟耐用。
宋璃那書冊上,詳細附上了紡織苧麻夏布的織機模樣,她依樣畫葫蘆,謄抄了份簡易的結構圖,供宋瑯參詳。
也幸得這位二姐姐,素日便是同絲織品打交道,幾番試驗下來,竟當真叫他們搭成了竹筒織機。
宋玨在院中架起兩座竹架,上面整齊地訂好一排細竹竿,用以固定經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