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落地小說網

      繁體版 簡體版
      落地小說網 > 舊日音樂家 > 第一卷總結及請假

      第一卷總結及請假

      所以在這一卷,我想盡可能讓大家以作曲家的視角感受到,歷史上那些大師,比如馬勒或布魯克納,究竟是怎么樣寫出一部大型作品的。我也想讓大家理解,“靈感啟示”和“最終作品”之間其實還隔著很多道難以逾越的鴻溝。

      音樂家們首先需要把神秘主義啟示(宗教的、超驗的)拆解為藝術靈感(凡俗的、經驗的),然后具象化為音樂語匯之下的場景,他還要根據這些音樂場景的指引,去歷史神話、哲學詩歌、宗教慰藉、市井鄉村等人文土壤中汲取養分...

      有了這些養分,他方可靠自己的才華與積累創作出動機與旋律,最后一步才是通過技法的處理,擴展成富有極強邏輯性的多樂章作品。

      而第一卷這里的《d大調第一交響曲“巨人”》,正是馬勒青年時代的一部極其出色的浪漫主義杰作。縱觀很多作曲大師,你會發現極少有人在第一部交響曲就能達到如此成熟的水平,并且可與自己后面的交響曲相提并論――這一點連海頓、莫扎特、貝多芬都做不到,舒伯特和柴可夫斯基做不到,布魯克納也做不到,唯一能想到的只有勃拉姆斯可以,那還是因為他發表《第一交響曲》的時候已經43歲,足足寫了20多年。

      哦對了還有主角(誤)。

      馬勒的這部開山之作,在人文和技術上都達到了十分完美的境地:巴赫的結構邏輯、“貝九”的復雜織體、布魯克納長驅直入式的霧狀音帶、瓦格納充滿戲劇性的主導動機…從神話故事到鄉土風情、從市井傳說到青春愛情…他描述了人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音畫般的意象和景觀,以隱喻法命名為“巨人“,以此闡述自己在少年時代的英雄觀,紀念活力、生機、田園、晨光、大自然以及青春年華。

      這同樣是范寧日夜念想,意欲彌補的東西。所以第一卷我放到了校園背景去寫,在那樣的學生時代,人們覺得自己應該成熟,卻仍然時不時經歷幼稚的矛盾;覺得自己應培養“世故”的氣質,卻仍然時不時作出失態的行;覺得自己應理性處理這一切境遇;卻仍然時不時陷入到某些悸動或感性之中…

      或許就算是那些在學生時代如愿過一些念想的人,也只是“虛假的勝利”,就像范寧的前世經歷一樣。

      這個階段的“英雄觀”自然是有爭議的,好在不需要自責,也不需要爭辯,因為無論它們是好是壞,隨著青春年華逐漸走向尾聲,終將全部消散。

      馬勒第一交響曲…此為“巨人”的第一重隱喻。

      “巨人”一詞,在本書的世界觀里還是一種存在于遠古時代的,類似元素體的神話生物,并和諾阿語中“圖倫加利亞”的發音存在同源性。到畢業音樂會當天兩條主線交匯時,它不僅成為了主角首演作品的名字,還在決戰中以“圖倫加利亞幻人秘術”的移涌生物形態出現,這呼應了第一卷結局,也暗示了圖倫加利亞王朝的秘史將是本書之后神秘側的一條重要主線。

      此為“巨人”的第二重隱喻。

      而范寧的老師安東?科納爾教授,既是他藝術生涯中的引路人,又是他踏入神秘側道路的奠基人。主角會永遠懷念他,他那些曾受到冷遇的偉大作品,藝術價值終將被世人發現,終將成為人們永遠追隨銘記的不朽之作。

      安東老師本身也是一位巨人。

      此為“巨人”的第三重隱喻。

      當結局的墓志銘以完整形態呈現時,不僅使第一卷寫下的卷首語得到扣題,而且人們添上去的后半句話“有的人死后方生”,也同時引出了第二卷的主題。

      嗯,說到這里,估計大部分人早已經猜到第二卷卷名了。

      第二卷,卷名“復活”,來源于馬勒同名的《c小調第二交響曲“復活”》,和第一卷“巨人”一樣,同樣是以隱喻的方式,暗示關鍵人物、關鍵劇情或結局基調。

      新的開局不敢亂寫,作為996er,連續整活了兩三個月,精神狀態目前極差…我要仔細構(shui)構(shui)思(qun),梳理劇情,請假兩天,7月6號11點恢復更新。

      敬音樂。_c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2.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最近日本韩国高清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