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王島上,長城站的落成典禮熱火朝天。
而在萬里之外的中國上海,李燕正打算去上農歷新年的頭一炷香。
在中國人的風俗習慣里,在大年初一這天“燒頭香”代表著接下來的一年都會有好運,所以哪怕才凌晨兩點,寺廟里已經是人流如織。
李燕來的這座“下海廟”不大,和“靜安寺”“玉佛寺”那些名聲在外的古剎不能相比,唯一有名的典故也就是毛主席當年在黃浦江上的隨口一提。
排著隊穿過蜿蜒的鐵馬,李燕買好“頭香券”便走進了寺廟,用紅燭臺點燃手上的香,而后閉上雙眼對著四個方向逐一祈福。
待心中的愿望盡數吐盡,便可以把香插在偌大的金屬香爐里,之后的流程就是給廟里的每一尊菩薩造像跪拜。
李燕這次特地帶了一大包分幣,每拜一尊菩薩就往“功德箱”里扔進去幾枚,她覺得這樣能表達自己的“誠意”,說不定更容易被降下福澤。
她祈了什么福?
那自然是希望家人身體健康,希望瑤兒快快長大,希望趙陽能平安從南極凱旋。
燒完頭香回家已經是四點多樣子,李燕卻并沒有上床補覺,她只是看了眼熟睡的女兒,便徑直下樓進了灶披間。
春節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節日,石庫門里的家家戶戶都會在“吃”上面大做文章,這是“主婦們”的戰場,端出來的菜能不能色香味俱全,所用的食材是不是足夠高檔,這些本應該是“自家隱私”的事情卻會成為弄堂里很長一段時間的討論中心。
李家人丁不旺,兩個老人年事已高,李燕待在北京,阿紅又完全不進廚房,所以往年基本上都是靠提前買熟菜或是隨便搞點半成品來湊合。
今年托趙陽的“福”,李燕帶著瑤兒來上海過年,這煮飯燒菜的重任自然是落到了她的身上。
所幸阿紅因為早餐店的生意火爆而心情大好,“慷慨解囊”包辦了春節采購的費用,這才讓李燕不至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哎喲,燕子,儂哪能這么早就又在開火倉了啦?昨天年夜飯也是你一個人忙活,你嫂嫂也不知道幫把手,真的是哦,辛苦的嘞。”
早起的鄰居阿婆推開房門想把掛在屋檐下的臘肉取下來,抬眼就看到已經忙得滿頭大汗的李燕。
“申婆婆早呀,我晚上去燒頭香,回來反正也睡不著,就把今天要吃的冷盤先弄好,您看,白切雞、白灼肚絲、海蜇頭、酸辣菜、蒜泥拍黃瓜、皮蛋拼盤……”
燒飯這件事絕對跟天賦有很大的關系,就好像王芳做了十幾年炸醬面依然無法入口一樣,李燕只是憑著母親的指點和童年的記憶就能整出一桌子地道“上海味”。
“嗲額嗲額,熱菜儂再弄個紅燒肉圓、椒鹽排條、響油鱔糊、八寶辣醬就更加有過年味道了,肉圓你不要自己做哦,我家里有,待會炸好我給你拿過來。”
申婆婆以前是在弄堂里開小賣鋪的,看著好幾波孩子從小長到大,那時候她就對李燕這個乖巧懂事的孩子喜歡得緊,經常塞些零食和小玩具。
后來李燕“遠嫁”北京,申婆婆還為此失落了一段時間,今年重逢后看到阿紅到處刁難,她就一直在背地里幫襯,出出主意或是幫忙干點力所能及的活,讓李燕好是感動。
“謝謝婆婆,記得小時候放學就會到您的鋪子買一個油墩子,那味道在北京根本就找不到,回頭您教教我,我好做給我老公吃。”
申婆婆的小賣鋪在李燕的童年記憶里占有相當重要的一席之地,哪怕是在北京待了這么多年,卻還是忘不掉那段無憂無慮的時光。
“前幾天我看新聞聯播上說了,那個什么考察站這幾天就要建好了,好大的領導還表揚來著,小趙他以后肯定也能當大官。”
別看申婆婆已經七十來歲,對各種國家大事和國際新聞那是如數家珍,平時在弄堂的“古井聊天區”屬于“輿論中心”的級別,是少數能跟老爺們一起談天說地的女同志。
“四月頭應該就回來了,他們去的地方遠,光是坐船就要二三十天,到時候我家瑤兒估計都會喊人了。”
說起趙陽的歸期,李燕正在切肉的手都輕快了幾分,張嘴就是“喋喋不休”,把老沈在電話里所說的關于南極考察隊的情況一股腦兒地講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