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京……我是長城,我是長城……聽到請回答……”
由于“向陽紅10”號船載著南大洋考察隊離開,為了保障長城站的對外聯絡需求,通訊班的八名隊員奮戰了兩個晝夜,架設好了12米高的雙極天線和饋線,又安裝了發射機、接收機等設備。
在這頂作為臨時通訊機房的24平米棉帳篷里,長城站與北京的第一次短波通訊正式開通。
“長城,長城,我是北京,我是北京,聽到了!聽到了!”
接收機里清晰地傳出了回應,那是北京國家海洋局通訊站值班報務員的聲音。
“通了!通了!和北京通了!”
爆發出的歡呼聲能把帳篷掀上天,有了這條從南極喬治王島直通北京的短波通訊線路,考察隊的隊員們終于真切感受到了和家的紐帶沒有斷,自己并非孤軍奮戰。
但比起發電站和通訊機房的建設,長城站兩棟主體房屋的建設才是個大工程。
高架式、鋼框架的組裝房屋,從澆灌混凝土地基、安裝鋼結構框架、組裝墻板再到室內裝修總共有二十多道工序,僅墻板就有五百多塊,螺栓更是達到了恐怖的一萬五千個。
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如此復雜的建筑要在南極矗立起來,牢固的地基是關鍵中的關鍵。
兩棟主體房屋的地基共54個,每個地基坑有一米見方,光是挖坑這一步就給考察隊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因為平均一米以下就都是永久凍土層,還有礫石、巖石的構造,普通施工方法根本挖不動,只能鐵鍬、羊鎬、鋼釬、風鉆和機械輪番上陣。
考察隊隊員和“j121”船支援來的三支海軍官兵突擊小隊全員上陣,一組人累了就由另一組人馬上頂替,往往在不足一平方公里的戰場上就有幾十號人在同時作業。
如此高密度的“排班”,已經分不清誰是司長、處長、專家、教授、研究員、工程師、記者……
大家反正都是揮汗如雨,掄起工具就是沖著堅硬如鐵的凍土層一頓“輸出”,很多隊員的手掌都磨出了水泡,破了之后血肉模糊,疼痛更是鉆心刺骨。
但就算這樣還是沒人愿意主動退下一線去治療,最后還是馬舒舒發了狠,帶著醫療班的幾個護士就蹲在工地上,看到有人齜牙咧嘴地就沖上去檢查,這才“揪出”好幾個受傷的隊員。
除了地基坑以外,模板的制作和安裝也是一大難點,因為一米見方的模板頂部要安裝地基螺栓,高五米、重一噸的鋼結構框架全靠它來連接。
如果模板不夠方正、地基螺栓的位置和尺寸不準確,鋼框架就安不上去,就算強行裝上了,也不是一條直線,在南極的惡劣環境中很容易發生事故。
考察隊這次只帶了一位木工,艱巨的任務自然就落在他的身上。
“老薛,小心點,你腰還沒好利索,有啥要幫忙的就喊啊。”
趙陽所在的新聞班也被編入了挖掘地基坑的小隊,一鏟子下去好不容易攻克了一塊凍土,抬頭咕咚咕咚灌了幾口水,便看到木工老薛一手扶著腰,一手還拿著沉重的模板。